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陆丁 > 正文
 
面对风暴沉着应对:新加坡一年来经济政策回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8日 11:39 中评网

  自从1997年七月泰铢大幅贬值后,一场空前严重的金融风暴席卷了亚洲大地,泰国、韩国和印尼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相继面临经济崩溃危机,不得不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受数以百亿美元的拯救计划。区域股市汇市纷纷惨跌,贸易萎缩,经济停滞乃至滑坡,持续了一代人的东亚经济繁荣增长顿成泡沫,连最有实力的世界经济超强大国日本也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难以自拔。1998年是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的一年,整个区域一片愁云惨雾。金融货币危机迅速蔓延传染,连一些原先相对健康的经济体也不能幸免。由金融危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无线精彩 无线雅典 走入香港梦想之都
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继续恶化,甚至在一些国家导致社会政治危机的爆发,使整个区域的局势更进一步复杂化。

  新加坡,这个缺乏天然资源、只有三百万人口的小小岛国,却在这场横扫亚洲的金融风暴中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显示了罕见的抗风力,引起世人的瞩目和称道。

  首先,新加坡继续恪守建国以来行之有效的基本大政方针,方寸不乱。正如总理吴作栋在去年十月的东亚经济峰会上指出的,尽管本地的经济表现,有赖于世界经济的状况,不过,新加坡会根据三条指导方针,渡过目前的经济难关。这三条方针是:确保金融体系的良好运作,企业拥有流动资金;积极削减成本,恢复出口竞争力;努力开拓市场,寻找新商机。付总理李显龙也申明,虽然金融风暴肆虐,“我们依然秉持对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依靠市场力量,允许资本自由流动,鼓励外国投资,将我们自己融入全球经济”。

  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国际投机对冲基金兴风作浪,短期资金热钱迅速流动,许多亚洲货币在投机性狙击下应声而倒,纷纷弃守惨跌,令人谈虎色变。从政治论坛到街头巷尾,怨天尤人之声不绝于耳。由于难以指望发达国家会在短期内协作加强监管国际金融秩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拯救计划又不见药到病除之效,金融保护主义思潮于1998年中在学界政界泛滥抬头。马来西亚在九月实行外汇资金管制,以杜绝外资狙击的门路;中国在下半年加强外汇管制,以堵塞资金外逃,维护人民币稳定;台湾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外国短期资金流动的监管;日本原本要在四月开始实行的“大爆破”式金融开放改革,结果也成了“哑炮”;就连一向以最高经济自由度称誉于世的香港,也在八月上演了一场以金融当局大举干预股汇市为主要情节的港币金融保卫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坚持自由开放政策,就尤显出难能可贵的自信。金融管理局继续实行长期以来让新元按贸易比重对一篮子货币浮动的方针,在一些邻国货币惨跌百分之四十到八十的局势下,让新元自然滑落约百分之十五,既保持了新元的相对坚挺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本国币值的竞争力,同时也减少了新元受投机狙击的可能性。在1998年,政府也宣布了一系列继续开放金融市场的措施,提高监管效率,尤其是在去年八月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安的关头,还大胆宣布放宽管制资金流动,积极推动新加坡向全球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前进。

  新加坡的自信来自于多年以来谨慎理财、未雨绸缪的准备。在经济情况好的时候,政府保持头脑清醒,常常告诫人们居安思危,并采取措施确保经济金融基本因素的稳健。财政预算多年保持充沛盈余,官方积累了庞大的储备,外汇储备在这场风暴开始时已达到七百亿美元的水平。在金融当局的有效监管下,本地银行坏账准备金充裕雄厚。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使我国从一个单纯的转口贸易自由港口成功地发展为本区域的国际金融中心、炼油业中心、电子产品制造业中心和运输后勤服务业中心,在经济上对区域邻国的依存度大大下降,因而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泡沫经济形成的防范,新加坡政府也有预见地先行一步,早在金融风暴来袭的两年前,就采取了冷却房地产市场.限制投机性不动产交易的措施,因而减少了本地市场在这次经济调整中所遭受的痛苦程度。

  其实,这场金融风暴对本地经济的负面影响,早在去年年初就已经在工商界普遍感受到了。一月份本地股票海峡指数跌破一千五百点,创到五年来的最低。据中华总商会当时对会员企业的调查,将近一半企业因受到邻国经济状况恶化的影响,坏账增加,资金严重短缺,许多商家对前景悲观。然而,第一季度整体经济增长还是达到百分之六以上,所以政府在四月初提出的财政预算案依然相当谨慎,对危机的发展依然保持静观其变的态度,避免作出过度反应。该项预算的特点是对本地基金管理和债券市场业务提供了多项税务优惠措施,有力地加快了新加坡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

  可是到了第二季度,整体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到百分之二以下,制造业和商业出现负增长。同时,五月印尼动乱,苏哈托下台,区域政治经济局势显著恶化,本地股市在动荡中下跌近千点大关,创1989年来最低。于是,政府在六月底宣布了有史以来第一次预算案外的振兴经济配套措施,提高本地企业资助计划的贷款额,并在房地产税、公用事业收费、公营厂房店屋租金等几方面提供回扣,总值达二十亿新元。

  不过,企业界反映有关配套所涉及的范围仍嫌狭窄,不够协助各行各业渡过难关,多个商业团体再度呼吁政府提供更全面的措施。而周边经济环境也在第三季度进一步恶化,八月份先是发生了香港的那场惨烈的金融汇率保卫战,紧接着俄罗斯卢布大贬值,金融崩溃,终于使本地股票海峡指数千点失守,振荡下跌到八百多点的谷底。更直接的打击是在随后的九月初,马来西亚宣布资金管制,迫使本地关闭马来西亚股票的岸外交易市场,许多在马来西亚有业务的本地公司和个人蒙受损失。

  在恶化的国际环境下,本地经济在去年第三季度终于进入衰退,出现了半个百分点的负增长,接下来的第四季度进一步下滑百分之一点五。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终于在十一月采取以贸工部长李玉全为首的竞争力委员会的建议,实行总值达一百零五亿新元的系列措施,协助商家削减成本达百分之十五,渡过经济难关。

  这些措施包括提供百分之十的公司税和房地产税回扣,高达百分之四十的工业用地租金的减免,以及水电交通电讯等收费的减低和回扣。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措施是从1999年一月起为期两年削减雇主负担的公积金缴交率十个百分点,并建议削减工资百分之五至八,从而减低总体工资成本百分之十五。

  削减工资成本的措施反映了新加坡在劳动市场体制上的优势。在新加坡,每年都由劳资政学术界四方组成的全国工资理事会在调查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向公众发布工资指导原则,以避免工资成本过快增长或劳资收入分配不均。另外,建立在强制储蓄、劳资双方分担原则上的公积金制度,覆盖了全体工薪阶层,不但提供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为必要时削减成本渡过经济难关准备了一个强有力的政策工具。这些体制特点,在这次及时调整商业成本的配套措施中,充分发挥了作用,使新加坡实施了在别的国家难以推行的非常政策。

  新加坡经济在体制和政策上的优势,可以在与香港经济的比较中更清楚地显示出来。新加坡和香港常常被称为孪生姐妹城市,因为两地都是小而开放的都市经济,缺乏自然资源的自由港。两地都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继承了英国的严明法制和有效率的公务员制度,国内市场经济发达,经济自由度都在国际上名列前茅。在这场金融风暴之前,两地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迅速实现了外向型经济增长,成为亚洲四小龙成员,并进一步提升为区域金融中心和众多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在金融风暴开始时,两地的基本因素都被看好,普遍被认为具有较强的抗风力。不同的是,香港背靠中国大陆腹地,中国是在这场风暴中受冲击最小、仍然能够保持百分之七以上高增长率的经济巨人。而新加坡则受到邻国经济灾难的拖累,外部条件显然不如香港优越。

  但是,新加坡在内部机制和政策上却占了上风。新元可以自由浮动,不必象港元那样受联系汇率的牵制,无法灵活调整。新加坡劳动成本可以由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主导,也具有特有的灵活性。公共住屋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举足轻重作用,有助于稳定产业市场。这些优势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通过恰当的公共政策得到了有效发挥。

  结果,香港经济在去年一开始就进入了衰退。到第二第三季度经济下跌幅度达到负百分之五以上,到第四季度更达百分之七以上,失业创二十年最高记录。新加坡则在第三季才开始轻微衰退,全年增长率仍达百分之一点三。特别是在国际形象上,新加坡坚持自由开放的鲜明政策,为风暴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增添了异彩。早在去年十月,当其他亚洲邻国仍然在金融风暴中挣扎求存时,吴作栋总理就充满信心地宣称,新加坡正忙碌地作准备,迎接亚洲经济复苏的到来。

  展望1999年,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期,由于新加坡在基本经济因素方面的健全,内在体制上的优势,加上大政方针上应对恰当,临危不乱,沉着应战,并早已经开始为更好的明天做好准备,当亚洲经济开始复苏时,新加坡将再一次成为领先走出风暴的先锋小龙。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