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就业文化可资借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8日 10:50 中评网 | |||||||||
今年初,笔者参加了在芝加哥召开的全美经济学年会。在这个经济学界的年度盛会上,赫然听到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大师宣称:“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已经完蛋了。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自然失业率”一直是经济学家用来分析宏观经济运作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这个概念,即使当国民经济运作良好的时候,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季节变化等原因,总会有一定比例的劳工失业,不足挂虑。这种在正常就业市场机制下形成的失业率
然而,如今美国经济的扩张已经进入了第七个年头。这轮扩张的特点是物价稳定和持续的增长并存,低通货膨胀伴随着高就业。美国的失业率从克林顿上台时的7.4%持续下降到目前的4.7%,宏观经济仍然没有过热的症状。面对美国经济的卓越表现,联邦储备局显然已经不再把“自然失业率”作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因而迟迟没有调高利率。 关于美国失业率持续下降的原因,经济学界众说纷纭,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这一轮经济扩张源泉在于以电脑通讯为主的高科技行业所发生的技术进步。而美国劳动就业市场供应的灵活性和弹性,则有效地提供了这场技术革命的人力资源。 美国近年来掀起了一场转行热,充分反应了就业市场供应的这种灵活性,也是笔者这次美国之行感受最深的。由于近年来市场对于电脑程序员和资讯系统管理人员的强劲需求,这些工作成为炙手可热的就职机会。只要头脑灵活,学东西快,初入这一行就可以拿到四万美元以上的起始年薪,而且前景看好。因为电脑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工作经验和学历仅属次要,最重要的是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难怪许多聪明人或自以为聪明的人纷纷转行,转搞电脑,其中还有不少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不惜放弃自己已经做了多年的本行或为之奋斗多年的学位。笔者这次在美国同一些多年不见的朋友亲戚联系,其中新近加入电脑行业的新兵不下一打,有家庭妇女,有其他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医学工程硕士化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有材料力学博士物理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其中有的甚至已经当过大学教授。这些转行者有的已经超过了五十岁的知命之年。然而个个都对自己的抉择毫无悔意,对未来信心十足。 其实,美国人半路出家,改行学习掌握新本领,早已蔚然成风。在北美定居的朋友中,中年改行,重入学校,另起炉灶者,屡见不鲜。许多太太生了孩子之后,等孩子稍大一点入了学前幼儿园,自己就会进大学选读一门专业,为第二次就业作准备,其中三十多四十多的妇女多得是,从没有人担心读出来找工作会没有人要雇你。这是因为在美国,雇主多看重求职者的能力和文凭的实际价值,谁要是搞年龄歧视性别歧视,不仅为人不齿,而且也不合法,弄不好还会惹上官司。 笔者虽身为经济学者,但深感劳动就业市场的效率,不光是取决于劳动力的供给需求状况,还取决于雇主和求职者双方的就业文化。美国的劳动就业市场的效率和灵活性,是和他们注重能力赏识头脑的就业文化不可分的。 在自然资源缺乏人力资源宝贵的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号召雇主对职工进行再培训,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升生产力,这样的方针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固然是非常重要和正确的。不过,据笔者观察,本地就业市场上,雇主面试,一问文凭,二问年龄,三问经验,已成定式。年过三十的求职者,在许多雇主眼中已算耄耄老矣。中年改行,往往入学无门,求职碰壁。家庭妇女若想重新就业,更是难如登天。重文凭而不重实际能力,重经验而不重头脑的雇主,到处可见。举例来说,有位朋友,中国名牌大学毕业,听说本地华文教师很缺乏,有意成为其中一员。却因没有本地教育文凭,不得其门而入。而按教育学院和本地大学的规定,申请者如果没有专修华文的本科专业背景,是不可以报读华文教育或中国文学专业的,即使申请者出自中国名牌学府,也不可例外。这样的优秀华文人材,因此只好被拒之校园门外,唯有做家教的份了。 如果这样的就业文化不革新,如果我们缺乏一个象美国那样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劳动就业市场,新加坡就很难形成有利人材产生和更新的大环境,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和提升我们的竞争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