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点评余秋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 15:50 中评网 | |||||||||
一九九八年六月联合早报特邀四位文化名人余秋雨、陈瑞献、高希均和杜维明到新加坡作跨世纪文化对话。我因故没能参加。只到近日从林任君先生处得到早报的编辑成书,方能夜静详细品味与思索。四君子侃侃而谈文化,角度新、视点高、深刻全面又浅出易懂。我边读连赞叹,读完之后,真有一经文化洗礼之感。受到启发,就不免生出许多感想来。这感想,只有与四位存不同观点的部份才有写出的价值。让我先评余教授的“桥”论。
文化的使命是桥吗? 余秋雨教授的演讲稿我读了两遍。讲得真好。然而我却不能同意他关于文化的使命是桥的功能。中华文化存在的目的既不是为让西方知道,也不是为了让别人用他们的标准对中华文化下判断,并以外人的判断凸现民族人格。也就说我们不能把中华文化存在的价值由别人的价值判断来确立与决定。余教授对第四座桥的期待,实际上是期待一个或几个文化伟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向西方传播与沟通,建立起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人格形像。我认为把中华文化的形象建立寄托在对这样几个人的期待上是苍白无力的。文化是需要的产物,是人们生活的意义及其表现方式。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看得见的艺术事实,如人们的穿着、言论、行为、产品、建筑等等。这部份看得见的文化,容易改变与改造。第二层是人们进行的事业,建立的组织后面的意义价值。例如我们为什么进行某种事业,为什么生产某种产品,一个组织为什么而存在。对这个为什么的回答是一种信奉的价值或采纳的价值。这种价值界定人们的行事方式背后的理性或理由。第三层是基本假设。这是人们的价值和行动的最终本源。这种本源包括信仰、理解、感受、思想等等。它属于宗教、哲学和心理的范畴。这是文化极难改变的部分。文化有其相对性。一个民族文化存在的价值正是与他民族文化相异的部分。世界上所有民族都认同的文化价值是世界文化而不再是民族的。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用其它民族的价值标准评价,这民族的文化可能就没有什么是值得坚持的了。所以我们根本不能用他族文化为标准来判断本族文化的优劣。 中华文化缺少的是什么?不是桥,也不是它的形像,而是自信!如果我们同意文化是相对民族主观的,那么便只有自信与坚持才能树立自己的形象。如果中华文化只随别人的判断起舞,其结果将是中华文化的消亡。当然,坚持与自信不是不要吸收与改造,但这种吸收与改造是以自己的需要为前提,自己的判断为准则,而不是以别人别族的判断为取舍。 文化是为自己的生活而存在,而不是为他人的评价而存在。文化的使命不是桥,不是形象,而是生活本身。如果一个文化圈里的人们都认同一种文化,并认为这文化使生活滋润舒畅,那他们就尽管去坚持。至于别人怎么评价,大可置之不理。 像鲁迅这样的人物,绝对是文化巨人,不会比同时代其他文化巨人差。同一时代每一民族文化的顶尖人物是对等的,不可比的。长篇小说不能作为标准。像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价值超过长篇小说无数。鲁迅完全有资格成为当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现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能比得上鲁迅的,实在不多。一篇“狂人日记”踏却长篇小说无数。中国人之所以没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因为评选的标准是西方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点击此处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