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投资体制改革启动 > 正文
 
投资体制改革:宏观调控下的“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 08:0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罗小军 见习记者 米飙 上海报道

  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历经13年酝酿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即国发(2004)20号文正式公布。

  《决定》旨在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所长张汉亚指出,如果这一体制得以确立,将有助于平滑经济波动,也不必担心民企投资反弹。

  投资决策市场化

  上半年宏观调控,民营企业相对遭遇了抑制,呼声一直不断。而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宏观调取得显著效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之后,呼声再度高涨。7月25日,国务院在酝酿已久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座谈会”上转达了温家宝总理“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批示。

  《决定》正式制定在16日,而正式公布的25日恰逢“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座谈会”,并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前月余,一地方官员这样分析《决定》出台的时机。坊间预期,四中全会将对此轮宏观调控有一个正式的说法,而各种声音也力图在此前表达。

  温州一位负责经济工作的官员分析,《决定》的出台,表明中央在分析宏观调控的时候已有一些不同以前的看法。

  此后,投资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要求政府转变职能,通过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核准制、健全备案制,扩大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鼓励社会投资。

  杭州市计划委一官员表示,投资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民间投资。而温州市发改委投资处一负责人认为《决定》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宏观调控不是一下子都管死,有些地方该放还是要放。”

  长期以来,管制投资往往进入一个怪圈:“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在当前中国经济主要依赖于投资拉动的情况下,这种不分投资主体、资金来源、项目性质,简单地“一刀切”,投资波动从而经济大起大伏就难以避免。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曲线恰好大致印证了这一体制因素带来的影响,1993年、2003年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和GDP曲线斜率分别达到一个新高(如图1)。

  依据《决定》,此后,对于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审批,而将视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而此次投资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投资决策权的归属,把更多的投资决策权返还企业和市场,返还给资产所有者,“谁的资产谁有权决定其投资和使用”,因此此次改革,亦是产权的进一步落实和财产自由的体现。

  财政支出低增长

  此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课题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是此次“过热”的源头。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两个渠道影响社会投资:一是政府直接投资行为,二是通过审批而形成的投资决策权。此次改革,放宽了投资决策,让一部分权力回归市场主体,确立企业在投资决策中的主体地位。

  而影响政府投资行为的,首先是财力因素。1991年到2001年,国家财政总收入平均年增长17.1%,同期GDP平均增长率仅为10.5%,而政府支出更以18.01%的平均速度增长,直接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迅速提高,尤其是1993、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走出过去“吃饭财政”,一路昂扬。两相对比,同期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必然为政府收入和支出增长过快所“排挤”。而自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实施,国债大量发行推进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无形中也对民间投资形成了“排挤”。而2002年、2003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以上,直接导致占GDP比重持续提高。(如图2)

  如果说过去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解决了“财政吃饭难”并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另一面,长期高于GDP增长的收入和支出增长则挤出私人消费与投资,而2004年上半年即提前完成全年预算目标,则进一步相对减少民间收入和支出。

  但今后这一状况有望逐步改变,今年5月底,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发表“中性财政”讲话,表示积极财政将逐渐淡出。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2.9%,增幅比4月回落15.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同比仅增长1.9%,增幅比上月回落19.2个百分点。对于财政支出的超低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增长率的巨大差距,财政部科研所研究员刘尚希指出,这样一个变化,尤其是上半年即完成全年财政预算收入,实际上是有利于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一放就乱”可能性小

  此次投资体制改革,最大亮点是社会资本投资领域放宽和市场准入方式放宽,民间投资空间有望扩大。

  但另一种担忧出现了:当前宏观形势是投资过多,“估计放宽以后可能会更多”,从而与宏观调控控制投资增长过快目标相悖,杭州市计委一官员如此分析。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维新在7月28日回答媒体提问时亦指出,无论如何,这次投资体制改革给企业下放了相当大的投资决策权,而目前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在实施过程当中,确实有可能会对宏观调控产生一些很小的负面影响。

  张汉亚认为担忧不无道理,但他认为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极小:“一边说你可以随便挑,一边没有信贷。”银行不给贷款,就“不会反弹”。据他了解,7月份银行信贷还将较6月下降。

  温州市发改委官员认为,尽管放宽了投资准入,但环评、土地审批仍然可以严格调控投资,因此大可不必担忧“一放就乱”。

  而张汉亚进一步指出,《决定》只是一个纲领、指导性文件。目前只有核准制比较实,其它原则还有待于进一步出台细则和配套文件落实。

  据悉,《决定》出台曾多次征求国务院领导各部门、大企业的意见。最后交给国务院进行一些修改,主要修改各部门的权力规范。“加强部门协调对于决定的落实才是关键”,张汉亚指出。而姜伟新亦在28日表示有决心也有能力来解决这个方案执行当中的问题。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