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沈岿 > 正文
 
学会在高雅的审美中生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 15:57 中评网

  许久未在中评网上浏览了。当我再次登录时,偶然发现中评网已有两期“审美能力与国民素质”的讨论,个中的文章,令我内心一时间潮起潮落。而张辉和陈威威的叙述都使我想到了一个话题:中国的美育。尽管受专业知识所限,本不应就此话题说三道四,然阅读发人深思的文作之余,仍难以遏制抒发心中感慨的冲动。

  陈威威文中提及陈独秀的警句,把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情趣,列为贵族精神之三要素。回首自己尚未出生的1949年,不禁仰天长叹。自那一年开始(或许在更早的革命年代),那一片泛平等化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带着血丝的高喊,不仅掩盖了不断滋长的邪恶权力意识,以及“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意识,更为严重的是,几乎完全荡涤了这片国土上曾经一度萌芽、生长但未获完全成熟的贵族精神。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尤其是在十年“文革”大无畏革命精神的弹压之下,知识人基本的人格自尊被打扫的所剩无几,更遑论维系、坚守自己并不丰厚的贵族气质。在鞭打自己老师的运动之中,又有几个年青人可以坚持在书斋里、在乐器旁、在画板前接受美的教育。在阴霾密布的年代,无知心灵迷醉于视凡人为天神、奉语录为经文、高呼狂喊万岁所带来的歇斯底里的亢奋,痛苦却清晰地认识到这场灾难的是一些像顾准那样寥若星辰的、湮没在群氓之中的贵族幽灵。

  尤为可叹的是,文化革命不仅仅是10年,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也不仅仅喊了30年。当权威的声音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宣布一切结束、经济建设乃正轨的时候,历史车轮的惯性仍旧继续碾压着贵族精神。40余年红旗下长大的教育界多数“园丁”,依旧演绎着过去的故事,以他们被锻造而成的价值观、人格气质、审美情趣孕育着下一代更多的人。主流的话语依然将高雅的审美束之高阁。中小学的语文、历史课本中若隐若现地持续回响着喊杀声,以及对前共和国时代的深深恨意与谴责。本应有的人文美学,本应有的培养丰富细腻、千折百转的精巧心灵的过程,本应有的在人生幸福和磨难的砥砺中塑造贵族精神和灵魂的过程,却始终难以仰起她高贵的头颅。

  工具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在鼓励统一穿着蓝色卡其工装的国人摆脱一穷二白迈向致富道路的同时,却完全忘记了,主宰人类文明的是精神,她绝不仅仅是物质发达便可替代的。唯一庆幸的是,在这段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学校的毕业生。他们之中并非个个成就一种贵族般的精神,但至少存在那么一些中国未来具备贵族般高雅审美所仰赖的知识人。

  泛平等化的教育,已经使“贵族精神”一词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并且使它显得那样的扎眼和刺耳。其实,对于“贵族”,或可从政治角度定义之,亦可在人文层面上予以界定。前者在习惯上指向在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并享有特权的阶层;后者却指向有良好教养的、追求和推崇勇敢、大度、荣誉等高尚品质和优秀人文意识的人群,他们是代表既定社会理想的标志性群体。其重要的身份特征便是一种对社会负有责任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与审美理想的精神坚守,而惟有此,也才能规范贵族的品质以确报血统的纯正与优良。此处所言的“贵族精神”,正是取这一意义。在我们这个时代,无需回避“贵族精神”一词给人的刺激,不论从哪个角度反对贵族这个字眼的人,也难以否认高尚人格、高贵气质和高雅情趣吸引我们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人类独有的崇高和美的力量。

  美学于我并不精熟,陈威威、张辉的文章却让我产生一个可能较为幼稚的念头:中国美育若求发展,必须具备独立的品格,就如独立的贵族人格一样,甚至比独立的贵族人格更要独立,不具有任何依附性。审美不应成为任何一种工具,不应为政治所用,不应为经济所用,甚至不应为人的享受所用。

  美是独立的,她自在于她的世界。她可以深深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她可能具备的一种外在吸引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可能在视觉、听觉、触觉、感觉中,点击到我们心灵的琴键。其中,有些琴键也许是从未被点击过,而有些也许已经很久未被击打。无论怎样,她把我们心灵潜在的各种情感激发出来,每个情感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乐音,和着不同的节奏与声调,舒缓的、急变的、悠长的、短促的、高昂的、低平的、缠绵的、激情的……。在绝妙的演讲、文字、乐曲、绘画,自然界那松涛、海浪、狂风、暴雨、闪电、雷鸣、沙漠、戈壁、动作、人体、思想、灵魂……,在所有的所有之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美的悄然点拨、美的醍醐灌顶。

  美是自在的,一旦让美成为他物的工具和奴役,她就会失去这些不断提升我们的人格、精神、情趣的自在特性。

  《海上钢琴师》中的1990是一种感伤但精神独立的审美符号,张辉的评论就是对这种审美价值和人文理念的赞同和宣泄。影片中的主角坚守着一种独特而绝决的,然而又是纯粹人格理想的、凄美的人生选择。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以不同的角度,共同创造了这个令人荡气回肠的纯美故事和一个灵魂高贵的悲剧人物。作为影评人的张辉则以他精确的文字语言,不仅道出了他自己内心与编导者的暗合,并且将某种精神从影片中延伸到我们的视线之外,直捣读者的心灵深处。他们都令我情不自禁地仰起了自己的头颅,希望它终究也可以成为高贵的那一种。

  暂且把枯燥的论文作业放在一边,沉浸在片刻“涂鸦”的美意之中。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