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吟咏 绝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 15:41 中评网 | |||||||||
窗外白茫茫的天幕上,雕刻着一轮橙红的太阳。橙色与白色的交接之处,清晰可鉴。寂静的下午,书房,车刷过马路的声音,持续不歇地挤进窗缝。内心涌动着为朋友的深邃而呐喊的潮汐。 《天地英雄》与《时时刻刻》,已不重要;唯美主义与“文以载道”,已不重要;男人世界和女人世界,已不重要;男人视野中的世界和女人视野中的世界,也已不重要。尽
弗洛姆言:“人是自寻烦恼的动物”。笼统、抽象、含糊之间道出具体、特定、真切的命题。个体生命的存在,始终受困于一个个结。这些结是意识的结、观念的结、意义的结,是“意蒂牢结”(ideaology)。有些兴许得以解开,因为它们在终极意义上或许不配称为“结”。或者,更为准确地,它们在具体、特定个体那里只被表达为昙花一现的结。有些则自意识中发芽、生长、固化直至永恒,因为它们在具体、特定个体那里是真正的“结”。 校蔚李、来栖大人、校蔚李的兄弟们、和尚、老不死的,完全可以被认为是没有性别的人的表征符号,完全可以被诠释为这样一种表达:在表象的飞砂走石、刀光剑影的笼罩之下,切切实实地在生命、家庭、仁义、勇气、守信等意义缠绕而成的结中,拼杀和挣扎。可惜,导演即便有此意念,也未充分地呈现。 不必一定要把他们作为男人来对待,因为,“男人”这个话语,因其形式上的普遍性,造成了抹杀个体的意象。但是,也一定要把他们作为男人来对待,因为男人的社会意义为他们一个个编织了不能回避的“结”,为他们一个个缔造了他们必须在其中挣扎的“结”。更进一步,这些结也并不一定专为男人所设。当“赵薇”冷静地说“我是将军的女儿,我不怕战争”的时候,她的内心和意念未必没有结。 同为男人身的响马首领,反面人物安大人,貌似洒脱地游走在伦理意义结之外,就像其在武斗游戏中故作受险、却每每避开刀锋的悠闲一般。可是,面对喷涌而出的密尔支河,其又何尝不能被诠释为在个体力量与天意安排之间、在“人定胜天”的结中挣“命”。这当然并非纯粹男人的课题。 “有些”表现为为了使命和历史去拼命的男人或女人(因为不是全部,所以说有些),不一定有意在用使命感、历史感忙活自己、折腾自己、摧残自己。或许,他们/她们只是被摁在一个个无形的结中(就如吴琰所说的桎梏之中)。 这些结或许是冠以人类崇高意义的,也或许是为“自命不凡”的“总体人类”冠冕堂皇地不屑一顾、而对个体生命而言至关重要的。这些结可能是社会给他们/她们的,也可能是他们/她们自愿套上的。主动和被动之间的分割,似乎总是武断的。因为,这些结在个体身上,往往交织在一起。老不死的“玩的就是命”、“正是因为没有活,才把马卖了”的戏谑式表达,一笑之间,也可以感受白发苍苍的人的生命困境。当他们/她们在拼杀、挣扎中,体验的或追求的都不能不说是自由。曾经的秋瑾、丁玲、宋庆龄们,也都可以如此解读。 “活在不想活着的生命之中”,本身就是一种对结的妥协,所以,表达为一个悖论式的难题。在经历了静悄悄的、一系列琐碎的普通事件中寻求解脱,和在经历了轰烈烈的、一个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大事中寻求解脱,并无二致。 哈姆雷特的吟咏,绝对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同样的文本,阅视者涌发不同的情感回应与理性诠释,甚至超越文本制造者的企图,自在意料之中。 或许,简单地求索一下“英雄”在汉语或英语中的意义,为诸位的妙论作一注脚,可添些趣味?没有刻意查阅权威辞典,只以手边电脑中还算不错的《金山词霸》作为提供意义之源泉。 在汉语中,“英雄”为“非凡出众的人物。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群众的人”。在英语中,warrior乃武士之意,指称“从事战斗之人或久经沙场之人”(One who is engaged in or experienced in battle)。与其不同,hero指向:(1)“古代神话和传说中,有神圣血统的,具有伟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人,因其英勇的行为而闻名,并受众神青睐”(In mythology and legend, a man, often of divine ancestry, who is endowed with great courage and strength, celebrated for his bold exploits, and favored by the gods.);(2)“因勇敢事迹或高贵目的而闻名的人,尤指冒生命危险或牺牲生命的人”(A person noted for feats of courage or nobility of purpose, especially one who has risked or sacrificed his or her life)。 仅从这些辞典式定义,或可窥问: (1)中国的英雄似乎与神圣血统(divine,与神有关的)无涉,与神、宗教无涉。不知在孔子倡导“不语乱力怪神”、“敬鬼神而远之”之前的上古时代,“英雄”是否曾经有过一段与神的“联姻”?那么,孔子之后呢?唐僧可曾有幸戴上英雄之桂冠? (2)中国的英雄似乎并不必然与“高贵”目的、“勇敢”美德相连。才华出众,即可成为英雄。目的之高贵,德性之勇敢,追问否?古人是否追问?当代的我们是否追问?张艺谋、何平是否追问? 附《金山词霸》中关于“英雄”的例句。总揽英雄。——《三国志.诸葛亮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口便道是某某英雄志短,儿女情长。——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自来说:“英雄所见略同”。——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 当然,若再以上引warrior之定义为准,影片导演以warriors of heaven and earth为英文片名,甚至与其本意相悖? 可是,在去神的当代,西人谈论英雄时想必也不会一味求其与神、与宗教之关联。或许,目的之高贵、德性之勇敢,成为衡量之准则?然,何为高贵目的、何为勇敢德性?二者是否当兼备,方可为英雄?仁、义、信,或可为高贵目的,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情”,是否高贵?西人、国人在论及高贵时,是否都在追求超越自我、襟怀大家的境界?平凡中或可见真情,平凡中可否见高贵呢?或许,循价值虚无主义之逻辑,弃狗屁不通的高贵,单言一“勇”字即可?可有答案? 看诸位高谈阔论,禁不住手痒。仅博一哂。天地之间,原就是一片混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