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评估33指标”不如“一杆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 11:07 中国经济时报 | |||||||||
文/盛大林 考核地方政府,除了GDP还能有什么?最近,一套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悄然浮出水面。这套由《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设计的评估体系,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3大类、33项指标组成。在33项指标中,除GDP(国内生产总值)外,环境与生态、人均预期寿命、信息公开程度、群众满意度等指标也赫然在列。(据8月2日《中国青年报》)
长期以来,GDP被作为我国考核地方政府的最主要指标。“惟GDP”的政策导向带来的巨大负效应越来越明显,很多地方乱铺摊子、乱上项目,为了GDP,不惜牺牲生态环境,甚至不顾当地群众的利益。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提出,制订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的呼声日渐提高。上述这个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显然就是在这个呼声中应运而生的。 与以前的“惟GDP”相比,这个指标体系显然前进了一大步。它较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如果仔细地考量这些指标,还是会发现它不但不太全面,而且可操作性也不强。比如有专家指出,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的推进,直接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将不适宜衡量政府绩效。再比如,临时性的任务指标多,如“三乱治理”等。这类指标不利于同类、同级政府部门间的比较。另外,需内部评估的指标太多,比如,上级交办的事项、内部法规制度的遵守执行等。专家认为,这些指标属于内部管理,开放性不够,不利于公众监督和民间评估。 而笔者更关心的是,有了这个指标体系,由谁来操作呢?换句话说,有了“阅卷标准”,由谁来“阅卷”呢?以前,人们常常把“政绩”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并没有哪个机构对官员进行过系统的考评并计算出“最后的得分”,只有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会对干部进行一种并非量化的考察,更主要的还是存在于上级领导的“头脑”中,王怀忠不就曾对下属说“我看见的政绩才是政绩”吗? 笔者注意到,评估体系中的一些指标,比如法规的完善程度、企业满意度、公民满意度、公民评议情况等,评估起来相当复杂。或者说这每一项指标,其实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评估体系虽然规定了33个指标,却没有规定每项指标在整个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如果在实际操作中GDP占80%的分量,而公民满意度只占1%,这与“惟GDP”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项项指标本来就很复杂,33个指标组合起来的体系更复杂。而且这33个指标还不全面,可能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地方政府及某个官员的绩效。真不知道,在实际操作中它会不会变成“哥德巴赫猜想”! 关于政府和官员的绩效评估问题嚷嚷了多年,却没有听说哪个发达国家制订过像“33项指标”这样的考评体系。那么它们是怎么考评政府和官员的呢?坊间议论,舆论评说,议会讨论,直至选举、罢免、弹劾——这似乎不太像是考评,但最全面、最公正的考评却寓于其中。 情况往往如此:本来很简单的事情被我们人为地搞复杂了。 群众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千差万别,没有他们想不到的方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眼睛千万双,没有他们看不出的问题。而政府和官员服务的对象就是群众,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让群众满意。既然如此,把评议权直接交给群众不就得了。比如某地政府干了多少工作,哪些是造福于民,哪些是劳民伤财,老百姓心里最清楚。何须上级部门像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那样进行无比复杂的计算呢?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这“一杆秤”要比那“33项指标”英明得多。然而,我们一边将这“一杆秤”弃之一旁,一方面却在为设计“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而绞尽脑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不愿意“还权于民”,掌权者总想把评价和选拔干部的大权握在自己的手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