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民工 那些被制度遮蔽了的人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 14:21 南方都市报 | ||||||||||
■ 媒体思想之曹林专栏 看到这两则来自南京的新闻,笔者心中涌起阵阵难言的酸楚。据《扬子晚报》报道,为了躲避7月以来的酷暑,民工近日纷纷逃离缺水缺电的酷热工地,南京火车站挤满了背着大包小包踏上返乡之路的民工。另一则:前天晚上,一名到南京打工的外地民工因多日找不到工作,在街头流浪了10天后实在难忍饥饿,竟然脱光了衣服在市中心“裸奔”,想借此“
看到“民工性压抑”,我们想到“带薪探亲制度”;看到“民工生病”,我们想到“医疗保险制度”——在这个我们的思想被“制度化”了的空气中,看到这两条新闻,我们会条件反射地想到制度:民工逃离城市,“折射”出我们的劳工保障制度有问题;民工裸奔吸引注意力,“彰显”我们的救助制度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度的完善。 把一切归咎于制度缺失,把一切寄望于制度完善,这意味着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爱的不是人性的共鸣,而是冷冰冰的制度——我们炽热的情感被冰冷的“制度”堵住了!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言必谈“制度”的宏大叙事暴露出我们这个时代人情的荒芜。 在酷热高温时给民工以人的待遇,保证水电的供应,发放防暑低温用品,避开高温工作,这些难道不是最基本的人情吗?给一个在街头流浪了10天,找不到工作而难忍饥饿的人以及时的救助,这难道不也是基本的人情吗?为什么偏要上升到“制度”的层面来论证民工这些应得权利的合法性?事事依靠制度救济,时时靠制度维权,这恰恰表明人情——这个人类共通情感的萎缩,这个共鸣符号的枯竭。 人情就像我们吸入的空气一样,以不断的、稳定的、统一的、不被察觉的作用,影响着我们,它将其全部构造和颜色赋予我们。光靠外在的制度是黏合不起社会和谐的,完成这一伟业还有赖于建立在人性共鸣基础上的人情。 失去了人情基础的制度有什么用呢?当一个被高温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民工到相关部门去找“制度”救济时,有关领导会冷漠地说:这方面暂时还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当一个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民工去找有关领导时,领导会推脱:这不是我们部门管的事,你去找某某部门吧。制度形同虚设,制度成为漠视的借口。 本期专栏作者 曹林:《中国青年报》编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