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孙立平:“民工荒”问题背后的技工悖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1日 16:59 经济观察报

  作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邮箱:thslping@263.sina.com

  对于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人们的看法还不尽一致,但分歧和争论往往会使认识走向深入。有关民工荒问题,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事实已经明晰。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基本事实之一:民工短缺现象客观存在。在珠江三角洲,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难问题,甚至存在着“大量的空缺岗位”;

  基本事实之二:“民工荒”最基本的原因是工资水平低和社会保障不健全。有关官员强调说,“只要提供正当的劳动力价格,就不会找不到工人”。但现实恰恰是,正因为农民工的劳动力价格达不到“正当”的水平,民工荒的现象才得以出现;

  基本事实之三:如果具体分析,在“民工荒”中,其实最紧缺的是熟练工。无论是在珠江三角洲还是在长江三角洲,没有技术特长而四处奔波找不到活儿干的民工都比比皆是,而最缺乏的则是熟练的技工。据此,有人将“民工荒”定义为“发生在局部地区、部分产业的结构性缺员”。而“低工资、轻保障”的问题,在企业迫切需要的熟练技工身上就显得更为突出。

  对于“民工荒”现象的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对于“民工荒”现象是否意味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实质性改变,对于“民工荒”现象是否会形成劳资博弈的新格局等等,讨论已经有了许多。在此,笔者想专门讨论的是由民工荒引发出来的“技工短缺”以及“技工短缺”与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技工短缺”的问题并非始于今日。早在几年前,“技工短缺”的问题就已频频见诸报端。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工只占3.5%,即使是全国最大工业基地的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现有的技工大多年事已高,大多数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规定标准,技术工人紧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衰败。全国各地的技校、职业高中大都处于不景气状态,有的职高和技校甚至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就是在现有的职高和技校中,绝大多数学生的职业选择也是白领工作,而不情愿做技术工人。相反,每年的高考则是千军万马上独木桥,进入大学的校门成为共同的追求。

  一方面是企业对熟练技工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却是不愿意学技术做技工。我们可以将这称之为“技工悖论”。如果将这个悖论置于就业困难、甚至每年有几十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背景之中,这个悖论就显得尤为令人费解。

  对于技工的短缺,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解释之一,是所谓白领情结。即在人们的观念上轻视体力劳动,当干部、当工程师、坐办公室,而不当工人,成为许多人求学和就业首要标准。如果实现不了这样的目标,就直接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于是,大量的中学毕业生失败后,直接作为粗放劳动力投入市场。结果是造成目前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技工大量短缺,一方面粗放劳动力供大于求。以“民工荒”最突出的广东为例,全省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仅有55%,其中普通高中的入学率仅有26%,其余的人都是在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粗放劳动力市场;

  解释之二,是在教育体制上过于偏重学历教育、文凭教育,忽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这特别表现为国家对技术人才培养的投入远远不足。实际上,职业技术教育的费用往往不低于学历文凭教育,因为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原材料让学生操作实习。但从许多地方的情况来看,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都相当有限。由于经费的限制,不少职业技术学校很难购置必需的先进设备和原材料,这就必然会降低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准;

  解释之三,是用人单位只看文凭。一些企业动辄非本科不用,甚至是非硕士博士不用。如果没有这些文凭,就很难获得较高的收入。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年收入仅为7000到1万元,最高也不过2万元左右。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市,初级工的平均年收入为1.1万元,而技师也只有1.5到1.8万元。而且,一般的技术工人身份地位偏低,职称难评。

  这样一来,熟练技术工种就成了投入大(如果费用由个人承担的话,而且理应由个人承担)、地位低、收入少的工种。也就是说,成本与收益不对称。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否通过企业提高熟练技术工人工资待遇的方式,造就人们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动力(即通常所说的通过劳动力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起作用)?

  这就涉及到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近些年来,在这里发展起来的企业,基本是以加工和组装为主。2002年广东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不到3成,而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贸易占了71.8%。由于受国际贸易条件限制,也由于国内市场的狭小,这些产品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出口。在这样的工厂中,流行的说法是:赚的就是人工的钱。也即只有靠压低工资,才能有利可图。在这样的企业中,如果大量使用熟练技术工人,并支付熟练技术工人较高的工资,是难以想象的。

  由此可见,“技工悖论”所体现的,决不仅仅是职业技术教育、工资报酬和市场供求问题。从根本上来看,它是我国现有经济模式内在逻辑的一种体现。在这种经济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恶性循环: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只能依赖出口;迅速增长的出口,只能以低廉的价格才能实现;低廉的出口价格导致的低利润使得企业只有靠赚取工人的廉价劳动,才有微薄的利润可图;劳动力几乎无限供给下的几乎压到最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为这种模式的维持提供了可能;企业无力使用熟练的技术工人,劳动者也无经济能力使自己得到更好的技术教育;低利润与低工资又反过来抑制国内有效需求的形成。而“技工悖论”正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产生出来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民工荒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