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一场大雨浇醒了一个城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30日 14:16 《互联网周刊》杂志

  一个城市的数字面目,也许就具体体现在下水管道的直径、立交桥的交通流向和流量这样的细节和数据之中。看看如果不以数字化的思路来运营城市,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2004年7月20日,北京又遭遇了近期第二场大雨,由于吸取了“7·10”大雨的教训,这次各部门纷纷启动了应急预案,使这场大雨没有像上次那样造成严重影响。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入夏以来,强降雨的接连而至已带来全国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而7月10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还留在京城百姓的记忆之中,打乱了整个城市的正常节奏。

  在四个小时之内,北京降水量达到90毫米,造成了几百辆公交车被淹;由于城市积水造成了交通拥堵,平均拥堵的时间达到了5个小时。这场大雨让很多人想起了三年前北京初冬遭遇的一场小雪,当时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城市交通大瘫痪。我们不禁要问:城市到底怎么了?

  专家给出的诊断结果是,这是城市的“脑梗塞”或是“肠梗阻”,就像人生病了一样,不通则痛,而城市的各种网络就像人体的神经网络,互相协作又密不可分,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暴雨的背后,是天气预警、市政排水系统、交通指挥系统、救援抢险系统的各自为政。

  当一个城市的规划没有以人们的方便为准则,又不是经济效率最大化时,美好的主观愿望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例如本是为方便市民设计的智能交通卡,只因为公共汽车上配备的太少、不方便购买、不能和朋友共用等各种因素,使得在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的北京就是普及不起来。

  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都在飞速发展,由于人口越来越多,未来的趋势必然是更好地实现数字化管理,有条不紊的可持续发展。而数字城市的参与主体,无非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最终目的也是要让这三者之间的信息能够透明、畅通的传递,然后做出最适当的决定。

  但是从这场暴雨来看,我们得到的一个教训是,政府、企业、公众间的信息沟通和交互,在大部分环节都是脱节的。首先是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层层削弱;其次是气象预警信息没有有效的覆盖到公众;另一方面,被堵在路上的乘客无从得到航班是否延误这样的信息,则说明公众与企业间信息的脱钩。

  现代城市的应急系统仍然可圈可点,各个行业因为条块分割而导致力量分散,无合力可言。110、119、122等多个号码台的存在,使人们在危急关头求助时,还需要首先想一想自己所处的状况和应该拨什么号码,政府之间的资源不能在一个平台上充分共享,往往导致灾害被人为的扩大。

  城市设计和运营需要太多综合的考量。市政的排水系统如果不畅,可以疏通排水管道,用抽水泵可以及时排水—这些都可以在短期内加以改进。但是一个城市的规划决策如果失误,那么这样的“后遗症”或许将在几十年中都难以消除。一个城市的数字面目,也许就具体体现在下水管道的直径、立交桥的交通流向和流量这样的细节和数据之中。只有保证城市的规划科学合理,才能保证一个城市长期健康的发展。

  数字城市:体验之都

  也许就在一朝一夕间,人们形成了关于一个城市的主观印象。暴雨的体验或许要盖过所有的“北京印象”。同样的道理,从瑞典回来的朋友却记住了斯德哥尔摩突降大雪让铁路无法运输,在一个乡间小站立刻转移到免费送抵目的地的大巴,这个经历自然得就好像他原本是要在那个小站换乘一样

  本刊记者 彭祯艺

  北京的多年抗旱经验始料不及这一次“洪灾”多少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大雨来的时候,交通堵塞了,公安局出动了,交管局出动了,水利的、气象的也都出动了,但是联动不够。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朱炎这么形容当时的状况:“这样的短时间突发事件不像以前SARS那样周期比较长,暴雨来了等你联络完,两小时该堵的地方都已经堵上了。”

  城市以往趾高气扬的样子成了一幅糟糕的体验。出租汽车上,北京的“智能交通”给每一辆都配上了全球定位系统—GPS,但大雨来的时候广播媒体、口耳相传却成了交通的神经中枢里最主要的智能。

  对于一个“数字城市”来说,应急联动系统就在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华深惠正公司副总裁胡武凯告诉记者,“真正的应急联动系统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有时甚至比电子政务工程还昂贵。”

  然而应急联动仅仅是数字城市的一部分。按照数字城市的一些构想,它至少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大厦、智能交通、城市规划等诸多内容。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的数字城市框架,这个众说纷纭的庞大叙事更重要的是看到它的生态圈和目标。城市政府需要效率和政绩、企业需要利益驱动、公众需要安全保障和情感体验,城市的数字面目就在三者的不断拉扯中渐次形成。

  因此一个清晰的目标此时显得更弥足珍贵。

  目标:取悦“客户”

  7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公共服务高峰论坛”几乎是迄今为止中国在电子政务领域举行的级别最高的国际化会议,它由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发起,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瑞典等国的官员和专家们把焦点集中到了“公共服务”。

  当“大城市都大同小异”的论调让人们把越来越多的“黄金周”都花在了自然景区上而不是那些大都市时,意味着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同质化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芸芸众城除了希望吸引眼球,还希望满足市民对城市诸如舒适化这样的需求。这样的城市如何“经营”?新加坡财务部主管电子政务分部的部长Chung Mui Ken(此前为新加坡信息通信发展局政府首席信息官)给了我们答案,“取悦客户、连接公民”—这一理念让新加坡成为了我们数字城市的样板。

  我们来看看这个“公司”是如何取悦“客户”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eCitizen这个门户网站上体现出来了—自1999年5月正式推出到今年7月刚完成的第二次改建, 这个门户中已经包含了1600多项供市民获取政府电子服务的捷径,而服务流程一直在不断地被简化,同时,政府也通过保障在线事务处理的安全性、数据隐私保护等方式去“获得客户的信赖”,所有政府电子服务在今年5月之前都已经获得了全国性的信任标志“TrustSg”。

  为了“挖掘客户”,中介机构的“eCitizen扶助计划”、国家IT教育、PC普及计划正在不断扩大“客户群体”。“在新加坡,人们可以把旧的电脑捐赠出来,捐给社区、老人院,我们的员工教他们如何使用。”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现任大中华区总经理洪月霞(Janet Ang)曾是IBM新加坡公司董事总经理,她对此颇有感触。“旧电脑非常便宜,我们这样的IT公司可以回收并捐赠旧的电脑,帮助政府实施这些社区计划。”

  政府:效率提高的挑战

  数字城市无非就是城市的信息化。信息或者知识、智慧、决策都以数字为媒介传递着,数字变成了城市的神经。

  这样一来,脑在哪儿?自然是政府。在数字城市还未成型之时,政府也一直是数字城市的推动者,而带着提高效率和公众服务双重目的的电子政务也必定是数字城市的先行者。那么,政府关于电子政务的远景是什么?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又是怎样反映和实现这个远景的?

  默门顿研究集团(Momentum Research Group,简称MRG)在过去6年中一直专注于互联网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今年,默门顿的一份题为《网络影响2004:从联网到生产率》的报告通过对欧洲8国的调查揭示了政府建设电子政务的目的:“电子政务计划的最主要目标是提高服务效率”—“加快运营速度和提高公众满意度是最常见的目标,大约有79%的受访者提到了这两点”。

  国情不同、公民对政府诉求也不尽相同的8国政府部门有着惊人的一致。“一寸光阴一寸金”,政府对于办事效率的关注程度已经逐渐超越了节约成本的考虑。不只在欧洲,这是全球的普遍现象。

  7月1日伴随中国《行政许可法》实施而成立的天津市南开区行政许可中心在全国首创“超时默许”服务机制,可以称得上电子政务在服务型政府的一项最新应用。“超时默许”规定, 如果行政许可的前置审批部门在规定的时限内,既不批准也不批驳,电脑就会自动生成打印盖有该部门红印的批准文件—这样的IT技术机制对行政许可中心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显然是一个刺激。

  不过,制度改革的最大挑战或许就是跨机构之间的一致与协作?不论有多么好的流程,效率最终可能因为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而被破坏。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安大略省的经验是采用了强有力的企业CIO模式,”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席战略官Joan McCalla说,“安大略省的中央机构、社区服务、司法、运输、国土/资源、公众服务、经济和商业等部门都集中在一个“企业核心”周围,而类似“企业CIO”的职位则拥有协调这些部门关系的权力。”效率也随之而来。例如,“在线缴税和企业注册只需花费20分钟,而几年前需要6周时间”;“企业和居民可以在几天之内查看新的立法,而不需要等到18个月以后法律正式公布时才能看到”;“房客可以在线提交对租金上涨的投诉、安排听证会和监督投诉处理进度”……

  连通的城市和社区

  数字的城市将造就怎样的改变?无形的、虚拟的数字空间可以使人们的活动完全超越具体时空的限制,这成为了城市郊区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城市主义”也开始以紧凑型社区来取代无序蔓延的郊区模式—网络成了社区与城市连结的通道。

  一边是自上而下,一边则是自下而上的传递。121条街道,1500多个居委会,35个镇,1100多个村——这是广州市的情况。把这个城市和社区的连通历程描述得如此幽默,几乎每一条工作指导思想编得都像顺口溜一样,恐怕只有广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唐望生做得到了。

  “网络延伸下去,应用环境建起来”是网络基础建设的总体思路,网络从区到街道,向下延伸进入家庭。于是,现在广州家庭拥有电脑比率是73.7%,上网的家庭达到52.5%。网络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这些“神经”是有效的、或者合理的吗?

  问题并不简单。“居民找街道,办事难办事烦”是个“传统保留项目”。另一条,“条条推广软件,造成基层乱”。唐主任说,“某个区的汇报说省、市一共在该区推广了59个软件,而一个街道也遇到了6个部门推广9个软件的混乱情况。”最后,“条块不结合,造成资源费”。多个不同的系统,每种信息在各个系统上都要重复录入一次,造成人力的浪费;不同的设备装这些冗余的软件,又造成设备资源的浪费。

  “传统项目”问题的解决,基本上由唐主任开出改变办事流程和办事窗口的药方,再加上一个“综合业务系统”和为市民提供办事指南的“人性化的社区网站”。后面两个问题则是“互联”添的乱—本是好事,但“机关各部门从自身出发,方便自己采集数据和业务管理而不考虑方便基层和市民。”因此,针对“条条推广软件乱”,广州市开发了“社区综合应用平台”,并制定了广州市强制标准《广州市电子政务系统社区接入规范》。

  “现在广州市的计划生育就实现了市里到区里、区到街道、街道到居委会的联动,并和民政局的婚姻登记信息能实时共享,上下午各一次,每天交换两次,”唐主任笑道,“一结婚计生委就开始为你提供服务了”。

  “你的数字城市”

  城市偏爱IT,那么它的市民呢?事实上,市民感受到的数字城市,正由前面提及的政府、机构乃至企业提供的数字化的服务逐渐演变而清晰。上海市政府曾提出要到2007年初步构建起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这个目标就包含了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上网比例由85%提高到95%,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网上实现比例由10%提高到90%以上。

  上海市的进步还体现在了“社保卡”上,它为了方便市民享受政府服务把各类社会保障与市民服务相关信息整合为统一完整的可容纳2000万人的信息系统;同时,每个市民持有一张具有4000个汉字存储容量的IC式社保卡,成为进入信息系统办理20多项公共服务的钥匙。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亚东表示,“社保卡的未来计划是进一步扩充系统容量,使服务系统能够覆盖流动人口、农村社保人口和16周岁以下学生,到2005年基本实现人手一卡;并进一步拓展功能,并通过对系统积累数据的实时处理,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同样,2008年北京的“数字奥运”除了IT技术要对奥运比赛本身进行支持,还要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在任何奥运相关场所,都能够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可支付得起的、丰富的、多语言智能化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它涉及到通信服务、广播电视服务、赛事信息系统、公众综合信息服务等多种服务,而其中包括面向奥运的电子商务平台、智能卡应用、多语言智能信息服务等都已经成为数字北京的主要任务。

  去年,最有数字城市“味道”的300多台数字信息亭出现在了北京城区。“日点击量最高记录达到了50万次,最低也有20万次,不过信息整合仍不够。”朱炎表示,“以后诸如公交公司线路调整等信息都要及时的表现出来。”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北京冬天冷、夏天热,在大街上摆放信息亭效率不高,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就准备把他们都搬进室内;同时设计避免单个人占用时间太长的操作方式。朱炎对“数字北京”的展望是,这个数字城市里人们也可以生活在虚拟的世界,同时,他们在虚拟世界里还能作为一个好公民、好市民。

  榜样新加坡

  新加坡是19世纪作为英国的一个贸易港口建立起来的。土地空间和劳动力市场的狭小,使得新加坡转向服务型的旅游、银行和离岸加工业。它对经济成功的决定因素的认识可圈可点:优良的环境,高质量的居住、娱乐、通讯设施——这个城市国家最新的卖点是数字娱乐交换中心

  本刊记者 蔡虹 新加坡报道

  今天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将来它却想成为一个世界的数码港,一个“环球数码发行中心”。IDA的规划说:“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全球信息通讯枢纽,以电子经济和电子社会为核心。将新加坡建为一个活的数字实验室。”

  这个小小的城市化国家的政府以高效和强势著称,在城市数字化方面政府的主导性也很强。负责制定国家信息通信总体规划和政策的是IDA(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由新加坡电信局和国家电脑局合并而成),IDA有1100多名职员;同时IDA将它的职员派驻新加坡的机场、陆路海关、公路管理局、图书馆等各大机构,统筹信息化建设。

  现在,最新的好莱坞大片《后天》已经可以通过全数字的方式从美国传送到新加坡;之前香港大片《无间道3》通过新加坡电信公司的高速ATM网络以数字文件的方式从香港传输到新加坡,随后分销到各数码影院。传统的一大摞盒装胶片现在变成了一个1.5TB大的数字文件,从传统的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光胶片的节约就上千万美元。

  有400多万人口的新加坡在“全球IT网络化”方面是亚洲最好的、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政府的指导思想是:“每一个能够通过电子方式提供的服务都应该成为电子化的服务”;而且所谓“许多机构,一个政府”,提供无缝、集成的公共服务。

  优秀的网络基础设施使得新加坡有可能在数字娱乐领域也成为亚洲的交换中心。新加坡是全亚洲网络连接最发达的国家,只有它与亚洲两大最有潜力的市场—中国和印度有足够宽的带宽直连,与美国更有4Gbps连线带宽。直接的互联网连接从新加坡通过亚洲几乎所有主要国家和地区,新加坡拥有21Tbps的海底电缆以及与100多个国家的国际性和地区性电信连接的数据中心区,新加坡也是亚洲第一个设立GPRS漫游中立对等点的国家。

  新加坡希望将数字化交易总额从目前的1.5亿新元增加到2006年的5亿新元,发展成为全球数字化资产处理、管理和分配中枢。这里所说的数字化资产是指可以数字化的内容、服务以及资源,包括电影、视频、音乐、游戏、软件等等;提供数字电影等的分销,以及包括配音、加工等的各种增值服务。此外,新加坡的商业环境和知识产品保护水平也一直受好评。

  亲历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在新加坡,公民可以在网上报税、进行电子投票。如果你要申请护照,可以去附近的富士或柯达洗像店,在那里照相,洗像店可以帮助你在线申请护照。去社区附近的国立图书馆分馆里,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1800年以来本地各种出版物的胶片资料。许多电子服务的成熟程度让人惊叹

  JuRong地区图书馆

  6月中,正值学校放暑假。图书馆是青少年们十分爱去的地方。我们采访的JuRong地区图书馆三层是专门针对青少年读者的。这一层没有正经的“图书馆式桌椅”,靠着大玻璃墙扔着许多看起来很舒服的“麻袋”,人一坐下就陷进去了;还有大红色的皮质圈椅,靠背很高,里边可以坐下一、二十个人,相对封闭的空间完全适合小型的青少年聚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Sharon介绍这些都是青少年志愿者们自己设计的。

  新加坡的图书馆是一个适合各个年龄人群的、非常舒适的休闲或求知之地。新加坡人到图书馆里凭自己的身份证或特别办理的图书馆卡都可以借书,除了一些多媒体等增值服务以外,借书是免费的;即使是外国人也欢迎到图书馆里随便看书,只是不能借走。连母亲怀抱着的幼儿们也可享受他们的“权利”。JuRong图书馆地下一层是特别为幼儿设立的,许多看起来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婴儿被妈妈抱着、或者坐在婴儿车里被推进来。甚至有特别的书为幼儿啃咬和撕扯而设计。有一块地方挂着“大声朗读”的牌子,妈妈可以在这里给宝宝读书。

  新加坡的国立图书馆系统共有76间图书馆,有些图书馆开在大型商场里方便读者。读者借书后,可以在其他任何一间图书馆还书,异馆还书的比率差不多占总数的30%~40%;而且可以24小时还书,图书馆外的墙上设有两个扁扁的、类似邮局投信口的“投书口”,读者只需把要还的书仍进“投书口”里,就算完成还书手续了。图书馆会整理这些异地归还的图书,雇佣邮局来把它们再送回其“出发地”。

  这一切方便的背后,是新加坡国立图书馆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的一套“射频识别”(RFID)系统。RFID是一种类似、但优于条形码系统,使用无线频率通信进行自动识别、追踪和管理的系统。图书馆内的每本书上都有RFID标签,微小标签可内置于皮肤、衣服和书页内,无损于外观。进入图书馆后,首先读者可以用英语、汉语、(印度)淡米尔语和马来语在自助设备上查询图书情况(华人占新加坡人口的绝大多数,另外也有很多印度和马来裔人聚居)。借书是自助的,将挑好的书放在借书机器前的一块垫子上,机器会自动扫描,然后打印出借书凭条。可以用现金卡或者交通通联卡在自助机器上付钱,购买图书馆的增值服务、或者交罚款。还书时读者把书扔进“投书口”后,系统能自动发现图书并进行处理。在借书和还书的环节,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形容是:相比以前读者排大队的情况,实现了“从一小时到一分钟的转变”。

  图书馆门外的自助查询系统也是24小时的,电子书籍和期刊的阅读、电子资料的查找非常方便。国立图书馆还根据这些电子化服务积累的读者数据,分析不同地区、年龄段读者对图书的偏好,用于在各个馆合理地分派图书,以及进行采购的趋势分析。

  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系统一年接待的读者人次为3200万,相当于平均每个新加坡人一年去八次图书馆。

  安微尼亚山医院

  走在安微尼亚山医院里,气味、环境都不似常见的医院,也看不见排着长队的、焦躁的病人和家属。

  病人拿着身份证挂号的时候,安坐在一间舒适安静的小隔间里,面前的医院工作人员一边操作电脑,一边进行问询。工作人员输入资料的过程简单,因为病人的诸多个人信息已经自动导入医院的系统了,这得宜于国家公共数据库的完善和易用—马上可以知道病人有什么样的医疗保险可以用,以及个人需要付总费用的比例。如果病人以前曾经来过这家医院,“初始信息”就会更加完备,因为所有病人的记录都是用电脑保存的,很容易调用。由新加坡电脑系统公司实施的一套医院管理系统,在很多医院还有远程预约的模块,病人可以“电子排队”,成功后预约的时间和号码会以手机短信等形式通知病人,到时按约前来就可以了。

  病人离开医院结帐也是非常方便的,医院称之为“实时清”,收费柜台与医嘱执行结合,账单中将由保险系统支付的部分也会自动扣除,医院会与保险公司结算,病人就不用自己垫付、操心找保险公司等麻烦事了。

  在病人看不到的后台,还有一套庞大的电子系统在支持着医院的运转。包括病区、手术室的动态调配,药品、血库、化验库等的实时管理,以及电子病历,方便进行远程会诊的数码化“片子”等。病人能看到的是轻声细语的工作人员,有植物、流水的小庭院;从进院到出院,自己基本上拿出一张能证明身份的卡来,一切烦琐的杂事医院都给办了,感觉十分人性化。

  快捷交通

  在图书馆、医院、机场、公路等等方面,更能从细节上感受新加坡优秀的电子服务、政府在数字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的统筹考虑,而其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最值得称道

  樟宜机场

  之前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介绍经验时,形容他们要“用新航的服务标准来要求自己。”新航和新加坡樟宜机场是新加坡最著名的窗口,以良好的服务和穿着民族服饰的新航小姐著称;樟宜机场更是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机场”。走在樟宜机场里,感觉并不是众多机场里最新最豪华的,反而有点朴素的味道;通道上都铺着吸音的地毯,环境很安静。据说正在建造的第三搭客大厦,所有的作业设施将会采用“透明设计”,到时可能会有新潮的感觉。新加坡民航局的高级经理钟接庆更强调他们对IT的利用,他说:“我们利用科技的目标,一是增加良好的体验;二是提高机场的效率。”

  樟宜机场是一个可以让旅客很轻松地消磨几个钟头的地方,而最吸引现代旅客的是:200多台免费的上网电脑分布在机场的很多角落。自带电脑的旅客,可以通过覆盖整个机场的无线局域网或者有线宽带网络上网。机场使用的很多技术不算新鲜,但是他们服务的细节确实是一流的。例如连接有线宽带网的接口预留了网卡连线,也有红外线和电话线等,让那些没有带网线出门的旅客也能使用;旅客不必重新配置他们的笔记本电脑就可上网。旅客还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航班等信息;后来机场方面发现旅客一边听电话、一边按键选择菜单很不方便,就设计了一套语音触发的电话航班查询系统(背后有一套能从嘈杂环境中进行语音识别的系统),电话查询过程可以完全用语音完成。有更多咨询需求的旅客还可以使用休息室里的视频会议求助电话,按下红色“press”键之后,就可以呼叫新加坡民航局的客户服务官员,进行“面对面”谈话。

  这是一个高效率的机场。樟宜机场里活动着一种特别的“银色小车”,这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移动办理柜台”。柜台里面配备了工作站终端(包括一个15英寸平面监视器)、键盘、智能卡/常客卡读卡器、登机卡打印机、行李牌打印机和射频天线,能够办理基本登机手续、打印登机卡和行李牌等。另外机场保证旅客12分钟内就能拿到托运行李,最后一件行李也会在29分钟之内到达。这样,旅客下飞机后,在34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出入境检查、领取行李、完成通关手续。

  电子公路管理

  车辆行驶在新加坡的公路上,时常就会看见前面出现一个标着醒目“ERP”字样的门框式设施。此“ERP”非彼“ERP”。酒店的司机在介绍新加坡名胜的时候,也会特别讲解一下这个“ERP”(电子公路收费系统)。

  车辆通过闸门的时候,配合车辆上安装的阅卡器自动交费。交费的现金卡可在银行ATM机或加油站等地充值,出发前插入阅卡器;经过闸门时,公路电子收费被扣除,剩余金额也会在阅卡器上显示。闸门上的摄像机可以拍摄下违规车辆。一些停车场也利用政府这一套系统的配置,来自动收取停车费。这样大大加快了速度,也减少了人工。

  更重要的作用还是在于管理。公路收费是根据不同的车辆类型,以及闸门地点和时间的不同来收取不等额费用的。以此可以控制高峰路段和时段的车流量。例如高峰时期进入市区要新币3元,所以很多空驶出租车等就会绕道走,在只要2新元的时候涌入市区载客。公路电子收费制甚至影响了一些新的购物中心的选址。每三个月,“时价”就会根据新的交通情况和趋势进行调整,确保公路上的汽车能保持一定的车速,所以这种控制是很有伸缩性的。

  新加坡的智慧交通系统中心严密监控着超过1800个交叉路口;公路停车线路下面埋设的探测线圈能感应车辆的经过,其产生的磁场变化传达到交通控制点的一台接收器上面,从而可以调整红绿灯长短,优化当地车流;交通信息系统与交警、救援队、广播中心等是联动的,一旦有严重交通事故或其他突发事件这样一套系统就很管用。

  人流、物流、信息流

  政府承诺没有人会被排除在享有电子政务和电子服务的便捷与利益之外,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不知道如何使用互联网的人

  兀兰海关

  新加坡的出入境人口流动很大。北部的兀兰海关濒临马来西亚,这是新加坡每天通关人数最多的关口,平均每天23万人。

  不过,60%的旅客可以在8至12秒内快速完成入境检查手续。新加坡海关采用了一套很先进的指纹识别自动通关系统。旅客到达自动通关通道时,将自己的个人通行卡插入读卡器中,然后将右手拇指放在指纹扫描器上进行辨认。系统确认了指纹后,自动门便会打开,让持卡人通过。指纹通关系统在机场等各个海关关口都使用,大大舒缓了客流压力。

  新加坡海关一副势将自动化进行到底的样子,最近又雇佣了约3000名“摩托党”来参加一个新计划的测试。新加坡将在200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瞳孔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摩托车驾驶员入境检查的国家,目前的试用结果被认为精确性完全能满足实际需求。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人很多采用摩托车交通工具,每天在关口排队的车辆相当拥挤。瞳孔识别自动通关系统将会有两个摄像头,方便检查摩托车前后两个乘客;乘客经过注册后,不用通行卡,过境时只需看着一台瞳孔成像仪,就可以验证自己的身份。

  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新加坡有今天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宜于天然的地理优势,新加坡港口每年处理的集装箱数量占世界总量的1/5。

  一年里的一亿八千万标准箱的量,一般进港货物在48小时内会处理掉。这里有全世界第一个全国性的贸易文据处理网络贸易通关系统,它结合了35个管理机构的要求,包括进口/出口许可证的批准。处理时间从2~7天减少到10秒内,由30个文件减少到1个文件。港口的工作人员笑称他们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社区,这一套计算机集成的港口运营系统,使多方交流成为可能,政府、港口自身以及各个船运公司、货主等都能从网上迅速了解物流的信息。

  商业的快捷要得益于政府的服务意识。“eCitizen”是新加坡政府众多在线服务的门户网站,公民只用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即可与不同的政府部门打交道。举例说以前用人工方法时,申请组建一家新公司要耗时两天,根据申请的公司规模不同要交费1200~35000新元;现在通过电子服务,只需要2个小时和200新元。

  而政府的网络普及和帮助工作也做得很好。“对于有工作的成年人等,我们要使IT变得富有乐趣”,所以有“全国电子生活方式运动”等活动;1997年开始IT已经融入到学校课程的蓝图中,政府还推广针对工人、家庭主妇等的多种普及课程;二手电脑也被重新利用,主要针对低收入家庭和小孩子。

  81岁的李光耀不久前来北京访问,在央视参加《对话》栏目时,主持人问了他一个关于新加坡未来的问题:新加坡曾经创造过很多的奇迹,但是现在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周边的国家、周边的城市,他们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新加坡的优势还会持续多久?这位“新加坡的设计师”称赞了中国的成就,说“在五六十年后,我们必须向你们学习。但那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希望了,我们有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城市预警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