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经济与宏观调控论坛 > 正文
 
金融宏观调控奏效 贷款少增3500亿的喜与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30日 13:23 经济参考报

  本报记者:张建平

  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贷款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下同)新增贷款同比少增3501亿元。

  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这3501亿元的构成,那么,就会看到贷款同比少增背后存在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两点不容忽视的结构问题:

  首先,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抑制经济发展过热,主要是压缩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中长期贷款,而不是主要用于企业流动资金的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但是,上半年新增贷款同比少增3501亿元主要压缩的恰恰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中长期贷款不仅没“少增”反而“多增”。

  上半年短期贷款同比少增1684亿元,票据融资同比少增2128亿元。这两项共计3812亿元,超过了上半年新增贷款同比少增3501亿元的总额。中长期贷款上半年增加7331亿元,同比“多增”738亿元。

  事实上,自1998年以来,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不断提高。今年3月末,这一比重已达40%,比1997年末提高20个百分点。

  其次,新增贷款同比少增3501亿元的时间集中在5、6两个月。今年前四个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均是“多增”,一季度和四月份分别多增247亿元和51亿元,总计同比多增近299亿多元。随着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工作的逐步到位,从5月份开始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突然出现大幅“少增”。5月份新增贷款同比少增1404亿元,6月份新增贷款同比少增额比5月增长70%以上,达到2396亿元。这两个月新增贷款同比少增共计3800亿元,超过上半年新增贷款同比少增总额,成为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少增的决定性因素。

  中长期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总是压不下来的制度因素在哪里?

  第一,中长期贷款一旦开始提款了,就是“硬合同”,这个合同就是执行中的合同,不能轻易变动。而流动资金贷款承诺是“软合同”,可变性很强。

  第二,长期利率结构不合理。从利率结构水平来看,按复利和风险溢价计算,我国现在的长期利率水平低于短期利率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利率结构?因为前几年投资不足,政策鼓励投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出台的利率结构特点就是长期贷款利率水平比较低,鼓励大家去借长期贷款,企业也愿意用比较便宜的中长期贷款投资。

  第三,由于利率结构不合理,银行更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发放后一般要等比较长的时间后才开始还贷,因此不良贷款不会很快显现出来。这样一来,从短期来看,对银行的业绩有好处。

  这三个制度因素造成了中长期贷款很难压下来,也不愿意压下来。金融宏观调控后,贷款总量要控制、不能突破,那只能压一个保一个,不压中长期贷款就只能压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

  1983年实行流动资金改革以后,银行统管流动资金。不少人因此就有一个概念,认为流动资金就应该由商业银行供应,只要企业生产效益好,商业银行就应该提供流动资金。事实上,企业常年的流动资金中应该有一定的企业的自有资金做保障,因季节性波动所需流动资金才要向商业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信贷收紧,就不会对企业产生致命的影响。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企业的流动资金也基本上来自商业银行贷款。银行稍微收紧流动资金贷款,就可能对一些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金融宏观调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政府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的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仔细分析上半年新增贷款同比少增3501亿元,既让我们看到金融宏观调控已取得的初步成效,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要更多地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弥补我国金融体制的制度性缺陷,并由此进一步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水平。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是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根本出路所在。

  与以前的宏观调控相比,这次金融宏观调控的基础、对象、规模和国际环境都有很大不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是宏观金融部门当前的头等大事。金融调控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不能再简单地沿用过去的老思路老办法,要分析新情况、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