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煤勾结”不是矿难频繁的最后答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30日 07:16 中国青年报 | |||||||||
据7月2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湖南娄底涟源的一个煤矿发生瓦斯中毒的矿难造成16人死亡。而娄底市委书记蔡力峰通过10余次下乡暗访,发现矿难频繁的症结在于党政干部参股分红,要解决矿难问题,必须整肃“官煤勾结”。 “官煤勾结”折射地方财政困境
佘娇 矿难源于“官煤勾结”,那“官煤勾结”源于什么呢?我们似乎还可以深掘一下。 从这些地方政府官员收受贿赂的数额看起,数额并不是很大(还不如某个小会计的贪污所得)。而联系事件发生的背景地涟源市———这是个省级贫困市,每年财政支出1.6亿元,入不敷出。如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们是如何离不开煤矿了。除开地方官员利欲熏心、中饱私囊之类的原因,我们更应该从地方财政收入着手来分析问题。 1994年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分水岭。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到分税制改革之前的1993年,地方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比重的简单平均数为70.2%;1994年后,上述比重大幅下降,近年来基本保持在48%左右。而另一组统计则显示,全国县乡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地方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0%,但县乡财力仅占全国地方财力的40%。省级财政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1994年的16.8%上升到2000年的28.8%,这表明省级财政集中收入的速度过快,但省级财政、地市级财政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明显不足。中央已经拿走“大头”,省级财政“二次”集中财力、市级财政“三级”集中财力,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进一步加剧。地方财政缺钱,只能向当地企业和居民收费、摊派和集资。 如此财政困境下,从煤矿上打主意确属必然。对于税源枯竭的娄底市来说,煤矿就是他们的一切。按中国现行的分税体制,如果通过正常的征税途径,娄底市是无法得到很大的税收收入的。正常途径不能走,那就走歪路。总之,得把财政问题解决。否则,整个基层政府运作就很成问题。于是,一系列违法乱纪行为就这样出现了。 如此思路下,我们有必要好好想一想,发现“官煤勾结”的问题后,一批贪污受贿的官员惩治了,从短期来看,确实是有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举措,可以后呢?当下一批地方官员无法解决财政问题时,你又拿什么来保证他们不会再打煤矿的主意? 因此,根除频发的矿难,关注地方财政困境应提上日程,这是抑制“官煤勾结”的基础。10年分税,中央财政已经积累了不少资金,集中财力办了很多工程,的确功不可没;同时,很多地方政府,特别是类似娄底涟源这种原本就属于贫困市的地方政府,其财政困境应该得到解决。 警惕“官煤勾结”下的资本权贵化 张贵峰 “官煤勾结”为利益同盟已成为当地公开的秘密,那么这一病灶的症结又是什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针对权力寻租、官商勾结下的市场病态专门撰文,指出要警惕在建立成熟市场经济过程可能出现的资本权贵化倾向。显然,湖南娄底的“官煤勾结”式的煤炭经济,正在吴先生所告诫的警惕范围中。 我们看到,娄底目前对“官煤勾结”现象的整治,虽然加大了对相关不法官员的打击力度,撕开了一些权钱交易的腐败利益链条,但另一方面,这种查处方式仍然是在以权力控制权力的框架内进行:如对“遗留问题矿井”的处理,采用的就是增加更多更高的审批环节的解决办法———显然并非根本之策,这甚至可能导致更广泛更隐蔽的“官煤勾结”,甚至只能进一步加剧资本权贵化。正如涟源一位市领导所说:“煤矿的审批部门越高,拉关系送钱的部门也越高,而保护伞也更加隐蔽,打击难度更大。” 如何防治这种畸形的权贵经济,吴先生认为:一方面要约束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铲除权力寻租活动的基础,使市场交易更加透明公开;一方面要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将政府行为置于公众的有效监督之下。 因此,要彻底摆脱“官煤勾结”治理的困局,斩断权钱交易的利益链条,惟有对权力实现制衡,将其寻租的机会从制度上釜底抽薪。具体来讲,就是除了进行对煤炭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安全生产监督外,行政权力应该尽可能地从煤炭市场的具体生产经营中退出来。 另外,政府的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比如一个煤矿的开与关,行政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具体操作的?如果这些都开诚布公了,那么即使权力寻租的可能性还在,其腐败的成本、风险也会大大提高,难以轻易得逞。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