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无法直面的六年之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30日 07:15 中国青年报 | |||||||||
杨耕身 由科技部立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发表的《安全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披露:“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到2010年以后才会进入一个稳定发展阶段。在此之前,只要能做到事故高发得到遏制,事故总量增速逐步下降,总体综合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就相当不错了。”(7月27日《中国青年报》)
2010年也许是并不太遥远的,是可以期待的,我却无法因此而乐观起来。一方面,正如课题组对目前安全生产整体形势的判断那样,我国目前安全生产保障水平低,事故形势严峻、令人担忧。另一方面,专家却将我们对安全生产的期待整整推迟了6个年头!专家给出的,不是一个可以期待的目标,而是一个再残酷不过的预期。 6年时间,还将发生多少起灾难事故?还将有多少人无辜送命?仅以煤矿事故而言,今年7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一位官员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矿发生事故1736起,死亡2644人。每生产百万吨煤炭,平均就有近3名矿工遇难。而这组数据,还是在“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已经得到好转”的形势之下出现的。一个行业,半年的时间,便出现如此多的安全事故,我们又拿什么来承受长达6年之久,整个公共安全领域的灾难事故? 客观地说,事故安全形势的好转,是需要时间的。但这个时间为什么如此漫长?我注意到,研究人员指出了我国安全生产的一些问题:高危险行业在我国GDP比例结构中偏重,政府官员安全生产认识不到位,企业经营者安全意识差,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低。也许,GDP比例结构的调整确需假以时日,但是不是为了GDP就必须抛弃“以人为本”?转变政府官员、经营者及从业者的安全意识,非得要6年? 事故频发,更深层的原因是安全生产体制的问题。对此,我们已经有过无数次的反思:首先,安全生产监管缺乏有效性导致了事故频发,而这种监管失灵,表现在安全监管工作存在权力分散、权力失衡以及执法不严等方面。其次,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改革体制、治理弊端迫在眉睫,为何还要拖6年之久?如此长的时间,人们对体制改革的信心还有多少? 假如一年或两年的治理或改革并不足以实现安全生产,那么谁又能保证,在经过长长的6年之后,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必将进入一个稳定发展阶段?说到底,时间并不是安全生产目标的决定因素。 并非质疑专家的研究成果,也不想轻率地认为安全生产是一项伸手可及的事业。我只是想,明知必将有更多的人去“送死”,我们是不是需要尽快调整经济发展的思路,尽快改革安全生产体制?我们能否放弃一些经济的增长点,而不要那种“带血的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