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诧于“17人公司有里390名孕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 14:5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张培元 本应用于提高育龄女职工福利待遇的妇女生育保险,在一些不法分子的眼里竟然成了取之不尽的“财源”——据7月28日《齐鲁晚报》报道,短短一年多时间,成都一家只有17人的协益社保咨询公司,以“390名本公司育龄职工”的名义,从社保部门轻松骗取生育保险金124万元。对这些空手套来的钱,公司老板李某花起来分外大方,整日流连于高档饭店、
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有如此巨额的生育保险金变成个人挥霍的金钱,社保部门遭受损失之大不言而喻。这起罕见的诈骗案若非“内线”挺身揭发,若非检察机关的侦查员从一起看似“恶作剧”的举报游戏中细心梳理线索,只怕李某的“财源”一时还难以掐断,骗局还可能持续演下去,还可能会有更多生育保险金变为他的盘中肉、杯中酒。 17人的小公司眨眼间“变”出390名育龄女职工,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骗局为我们敲响警钟:为我们的社会保险制度多上几道“保险”势在必行!如果没有完整的市场信用、审批管理、社会监督、司法跟进等环环相扣、紧密守护,一些社会保险金恐怕就真有些不保险了。 其实,稍加分析就能发现,李某的骗术并不是很高明。该公司的业务员并无什么业务,主要工作就是到各地骗取产妇的“三证”(身份证、准生证、小孩出生证),假造一份与产妇签订的用工合同,“证明”产妇是自己公司的职工,然后带着这一套“材料”到社保局办理参加社保生育保险的手续,并补交一段时间的参保费用及滞纳金。等拿到5000余元保险金后,就马上停止缴纳参保费用。李某为390名所谓“该公司女职工”办理的生育保险中,最长缴费月数为15个月,最短缴费月数仅1个月。如此拙劣的骗术,却“安全”通过社保机构的层层审核把关,一年多时间竟无人觉察和识破,这实在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糊里糊涂中一笔笔生育保险金被骗子骗走,社保机构成了不折不扣的“冤大头”。其一,在如此短的时间,在如此小的企业,出现如此集中、人数多得离谱的“生育高峰”,本身就很不可思议,可惜,无人对此有所怀疑。其二,同一企业的390次“超短期”参保,390张保单几乎每张都有漏洞,即存在恶意套取保险金的嫌疑,同一社保机构一年390次被骗,同样的骗术“案发率”如此之高,居然也无人警觉,这样的社保机构还好意思喊“冤”吗?照我看,只要有一个人眼睛睁大一点、动一动脑子,骗子都不可能得逞。 所以说,受骗者上当受骗的背后是推不掉的渎职责任。这一事件暴露出当地社保部门管理环节的诸多漏洞,以及相关人员责任心的缺失。层层设置的监督把关程序最终沦为虚设,并不高明的骗术大行其道,对此,有关方面有关人是难辞其咎的。 这起看似荒唐的事件,除留给当地社保机构一堆难以下咽的苦果外,还充分反映出现行社保体制“短腿”的尴尬。在我看来,让各种社会保险真正发挥社会安全网作用,增强“减震”性能,需要诚信的社会环境、完善的监督机制、严厉的法律制裁手段。也就是说,构筑社会安全网不能单靠社保机构唱独角戏。例如,需要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档案,各部门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管理中不能各自为战、信息分割。如果不能解决上述问题,17人的小公司“变”出390名孕妇的闹剧还可能在其它领域上演,受骗的也很可能不止社保机构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