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钱开路是公开秘密 质疑博士生招生制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 08:12 青年参考 | ||||||||||
本报记者 吴珊 “博士生录取,基本上由导师个人说了算。因此,博士生录取可谓公开的黑幕重重。以权、钱开路是公开的秘密,甚至有些地方副厅级以上官员可免试攻读博士学位。”中国
从2003年开始,许多高校就开始推行新的博士生选拔方式,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将过去以试卷考试成绩为主的录取方式,改为以面试考核为主要成绩的选拔方式,并把博士生导师的考核意见作为博士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明确写入招生章程。 部分高校已启动博士生选拔方式改革 北京大学等高校还对博士生报考资格进行了改革,从2003年开始要求报考博士生的学生,不仅要提供学历证明,更重要的是要求考生还要提供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此外,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开始以“选拔”方式代替“考试”方式进行博士生招生工作。北大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生玉海在解释这两个字之变的含义时说:“最关键的一点是降低初试成绩所占的权重。”在以往的博士生考试中,初试成绩所占权重较大。 北京大学2004年博士生招生办法中,对材料的要求则更“新鲜”:考生必须在考前3周到考后1周之间提交材料及相关信息。决定考生能否参加复试的不再是简单的初试成绩,而是综合审查初试成绩和申请材料之后,统一决定复试候选人。将初试和复试分开,参加复试的人数将大为减少,如此一来,导师的面试对象更为明确,他们可以用更长时间与考生交流,真正将复试的作用落到实处。最终的录取结果是由初试成绩、申请材料和复试成绩一并决定的,可能最后的名次与初试名次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博士招生制度改革应有新突破 “考博事件”引发了高校学人对现行招生制度的集体反思。7月20日,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导邓正来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了《中国博士招生制度必须改革——“我的北大考博经历”读后》一文,并在25日的北大“一塌糊涂”BBS上表示自己愿意招收甘德怀为自己的博士生。 他在文章中着重对“考博事件”中与中国博士招生的一般性制度安排紧密相关的“复试”制度及“差额”制度进行了反思。他写道:“我们经由上述对‘考博事件’中关键的制度安排所做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隐含在‘考博事件’之中但却不为人们所意识的核心问题,即究竟是什么力量迫使我们在绝不能采取‘差额制’的情形下执意要启动‘差额制’?进一步言,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是政治的?经济的?指标的?还是我们所谓的与博士招生相符合的学术的?甚或还是某种个人的?它居然能够迫使我们不得不把一个原本包括‘不通过’考生的复试制度变成了一个必须‘通过’考生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