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徐滇庆 > 正文
 
没有竞争 必有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8日 14:22 中评网

  (一) 缺乏竞争使得国有银行改革缓慢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不能有一时一刻的堵塞或停顿。我们需要一个既有活力又安全稳健的金融中介,因此银行业必须有一个适度竞争的环境。假若没有竞争,银行业就会因循守旧,缺乏效率;假若出现过度竞争就会危及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2]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从中国金融业的状况来看,目前主要的问题不是过度竞争而是严重缺乏竞争。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是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

  由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国有银行长期垄断着国内的金融市场,2000年第三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量的68.4%,其存款总量占全部商业银行存款的87.3%,贷款总量占90.3%。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呈现进一步强化的趋势。迄今为止,外资银行还没有正式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真正的民间银行尚未诞生,目前仅存的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小,力量有限,其生存发展尚有一定困难,根本不可能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竞争压力。垄断地位使得国有银行能够在金融活动中进行合谋、操纵和控制,也便于他们向政府施压和要挟,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四大国有银行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它们拥有着金融业的垄断地位,因而缺乏推动改革的内部激励机制。在严重落伍的态势下依然自鸣得意,自我感觉特别良好。

  有人说,现在各家银行为了整顿客户已经拼得你死我活,无所不用其极,难道竞争还不够激烈吗?确实,在四大国有银行之间存在着整顿优质客户的竞争,四大银行之间原来的业务分工已经越来越模糊了。这些竞争对于促进银行业务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竞争是在相同的金融结构下的业务层次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竞争和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改革没有直接的关系。很难指望会通过这些同质性的竞争导致金融制度创新。

  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阐述的那样,垄断是非常美妙的东西,它起码可以使人碌碌无为而安享垄断利润。垄断是那些昏庸的金融官员脖子上的“通灵宝玉”,离开了垄断,他们简直不知道应当怎么混下去。如果没有中国加入WTO之后所面对的外来的挑战,只要关起大门来,国有银行依靠着垄断,日子还过得下去,他们为什么要改革呢?可是,一旦中国加入了WTO,马上就要按照已经达成的多边协议开始计时,外资银行就要逐步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将不复存在。

  凡是到欧美访问过的人,或者是同欧美银行打过交道的人都很清楚,在中国的银行和那些世界驰名的大银行之间存在着多么巨大的差距。打个比方来说,在国际比赛中,中国的乒乓球队怕谁?可是,中国的篮球队敢向美国篮球队叫号吗?中国足球队连亚洲都冲不出去,想跟人家德国队、巴西队玩,够资格吗?我们的国有银行根本就不是那些国际知名银行的对手。在加入WTO之后,政府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将逐年减少。如果没有政府干预保护的话,总有一天,国有银行将彻底失去垄断的特权。国有银行面对的危机首先是在丧失垄断特权之后,如何适应竞争的问题。

  历史上的任何改革都是在日子混不下去的时候才不得不进行的。如果中国的国有金融体系还能够混得下去,要取得上上下下的支持,彻底改革金融体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WTO,根本就别想让国有银行放弃垄断。如今,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国有银行不得不背水一战,迅速彻底地改变经营机制,作好准备,投入真正的市场竞争。

  (二) 开放民营银行是建立金融业有效竞争的前提条件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是多么重要。在没有对国有企业大刀阔斧改革之前,我们放手发展了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迅速形成了对国有企业的挑战,促使许多国有企业也走向市场化,大大提高了竞争能力。事实证明,凡是民营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那里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比较好。

  创建民营银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营造一个国内金融市场的适度、公平竞争的局势。民营银行新就要新在运行机制上。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它们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唤起国有银行改革的愿望。可见,发展民间金融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民间金融不发展,国有银行的改革不可能推进。

  对内开放民营银行也是中国加入WTO所必须采取的步骤。允许外国人做的事情,必须首先允许中国人做。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外国银行就要逐步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可能会对中国的金融体制产生强烈的冲击。为了提高中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就应当在国内逐步引进竞争机制。虽然,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还没有诞生,但是,从长远来看,能够和外资银行逐鹿中原,一较长短的也许就是那些生命力很强的民营银行。总之,开放民营银行,对内可以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对外可以增进同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因此,在对外开放金融业之前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民营银行。

  (三) 股份制银行没有达成建立竞争环境的目的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我国金融当局曾经寄希望于新创建的股份制银行,例如,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华夏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等。由全国工商联牵头成立了民生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在所有制上有所突破。可是,这些新成立的银行非但没有形成适度竞争的态势,反而被国有银行“俘虏”了过去。最近,在中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工农中建化”。它指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股份制银行还是民生银行,都跳不出这样一个规律:在刚刚开始营业的时候,花费了不少精力,建立了较好的规章制度,银行的表现还不错。可是,慢慢地这些银行的行为就逐渐向四大国有银行靠拢。民生银行的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眼看着民生银行的坏帐就上来了。国有银行有的毛病,一样都不少,民生银行全都有了。

  除了民生银行之外,有些比较成功的民营企业在办到一定规模之后,其行为表现也逐渐出现了国有化的趋势。看起来,股份制银行和民生银行都跳不出四大国有银行的手心,要不了很久就被他们同化了。

  为什么国有银行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国有银行,政企不分。国家对国有银行提供的各种保证,一旦国有银行出了问题就动用国库给输血抢救。其他金融机构必然会产生一个错觉,以为只要象国有商业银行那样运作就能够万无一失。

  股份制银行大多依托着某种政府部门的背景,自上而下组建起来的。通常,国有银行规章制度略加修改就被股份制银行采纳。股份制银行的内部激励机制和国有银行也是大同小异,基本上换汤不换药,跳不出老框框。股份制银行的领导层几乎都是按照政府官员的标准,由各级党委组织部挑选,经过党委讨论,由地方政府任命的。它们的业务骨干基本上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中平行调动过来的。四大国有银行中的处长调过来当处长,科长当科长。股份制银行基本上是四大国有银行的复制品,甚至就是四大国有银行的“克隆”版。四大银行所有的特点,它们都有。当然在组建初期,新建的股份制银行没有坏帐,机构还不那么臃肿。可是,成建制调动过来的干部队伍也把国有银行内部的病毒也带了过来。别看这些股份制银行目前的状况还比四大国有银行要好一些,可是,如果从动态观点来看的话未必如此。国有银行经过了50年的变迁才积累了这么多问题,而股份制银行在几年之内就蜕化到今天的地步,恐怕,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要不了多久,某些股份制银行的问题会比国有银行更严重。

  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国有银行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从股份制银行诞生的那个时刻开始,它们就注定只能充当国有银行的配角。它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向国有银行挑战。在银行业务上,股份制银行只能拣些边边角角,打个补丁。有些股份制银行变成了地方政府的下属机构,只能在有限的地域内发展。有些股份制银行想要有所突破,也只能在上级官员许可的范围内打打擦边球。在银行内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股份制银行的手脚被捆得紧紧的。在这种情况下,难怪股份制银行的经营风格和行为表现会迅速向国有银行靠拢。

  民生银行是目前唯一的以民营企业资本为主的银行。当全国工商联挑头组建民生银行的时候,确实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民生银行的章程和制度都设计得比较好。在民生银行内有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当中有许多著名的民营企业家。这一点要比那些国有银行强多了。[3]可是,民生银行也没有能跳出国有银行的引力范围,很快就向国有银行的行为方式靠拢。其原因有两条:第一,民生银行的行长以及各地分行、支行负责人都是由政府任命的。第二,在民生银行中还有政府的股份。只要有这两点,民生银行就象孙悟空一样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旦主管官员开口,民生银行就没有选择自由。

  之所以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股份制银行“工农中建化”,是因为在建立股份制银行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实现政企分开。由于四大国有银行规模巨大,在国内金融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因此,在组建新的金融机构的过程中格外要注意政企分开。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那么金融体制改革就象推一个球上山,除非一鼓作气,把球推过山顶,否则只要稍一松手,这个球就会滚回来,前功尽弃。

  (四) 加入WTO之后的竞争

  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自下而上,组建完全民营的银行,彻底实现政企分开。只有在中国金融领域中出现一批有茁壮生命力的民营银行,才有可能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和稳定。如果能够建立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营金融机构,有助于中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缓和加入WTO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

  如果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带来的压力,金融体制改革也许还能够再拖几年。可是,一旦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必然会逐步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如果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却不能对内开放,在逻辑上也说不过去。允许外国人做的事必须首先允许国人做。由于我们已经预见到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金融业将会遇到严重的挑战,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现有的国有银行体制外尽快建立新的民营银行。

  民营金融机构没有历史包袱,具有较好的员工素质和较高的起点,容易吸取外资金融机构的优点和长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就有可能具备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和外国金融机构竞争的能力。举例来说,假若外资银行用高薪来聘请国内的金融人才,国有银行怎么办?按照政府行政部门的工资制度,从上到下,逐级递减。这种官僚制度决定了国有银行必然是体制臃肿,反应不灵。可是,民营金融机构就没有这样的毛病。体制灵活使得它们具有和外资银行周旋的空间和能力。与其让外资银行把我们优秀人才挖过去还不如让他们到民营银行去更好。

  在开放民营银行的问题上,中国没有其他选择。

  (五)民营银行和国有银行之间的竞争与互补

  民营银行和国有银行之间除了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互补。

  中国的金融体系就象一张桌子,四大国有银行好比是四条腿。看起来,四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个个都是庞然大物,可惜,银行内部问题不少。根据官方统计数字,不良贷款比率差不多为30%。也就是说,老百姓存钱的大部分都让银行借给了国有企业,其中,一百块钱已经赔掉了三十。看起来,金融体系的四条腿都被蛀得够呛。如果关起门来过日子,勉强还能对付。可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好比打开了大门,外面的风雨就会吹进来。一旦遇到了什么冲击,就危机重重,弄得不好,说不定哪天,轰的一声就垮了下来。

  既然桌子的四条腿都有毛病,能不能赶快修修?换句话说,能不能让国有银行马上改革改革?近年来,高层领导曾经好多次指出要加速国有金融体制改革,各级金融研究机构也做了相当的努力,但是,由于国有金融体制积弊日久,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使得他们没有改革的激励机制。和所有的垄断者一样,无论外界的批评如何,他们的自我感觉总是十分良好。因此,金融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显然,改革现有金融体制要比构筑新的银行难得多。如果已经知道桌子的四条腿都有毛病,为了增加稳定度,最好赶快再补上几条腿。如果国有银行在短期内难以改造,那么,树立起一批优质的民营银行,就好比是给中国的金融体系加了几条腿。同时,新型股份制银行的出现必然会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 办民营银行的目的是补台,而不是拆国有银行的台。

  (六) 中小银行和外国大银行的竞争

  现在有些人在担心中国的银行规模还不够大,加入WTO后难以与国际上的大银行竞争。这种看法过分强调规模效应,并不全面。

  首先,竞争力的根本在于效率,有了效率可以由小变大,而没有效率,人为拼凑出一个大机构,早晚也会被淘汰掉。把小舢板焊到一起也绝对不等于航空母舰。

  其次,世界上的那些大银行,不仅本身是由小银行发展而来的,而且即使发展到了今天,在我们看到的少数大银行的后面,还是有许多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存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内部,都是一个由少数大银行和一大批中小银行形成的金融体系,分工合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保证着经济的发展。在美国资产规模低于1亿美元的小银行在1999年有5302个,占银行总数的61%,在1~5亿美元之间的小银行有2693个,占总数的31%。换句话说,资产低于5亿美元的银行占美国银行总数的92%。尽管大银行和小银行之间资产规模悬殊,但是他们各有自己的长处,各有自己的客户群。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地域,服务于不同的层次,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大中小银行同时并存,组成了一个有机的金融体系。

  大银行有其规模经济效益高的一面,也有其交易成本高、管理成本高的一面。因此,大银行也许更适合于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并不非常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鼓励国有大银行为中小企业增加贷款,但因种种原因难以施行。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银行获得中小企业信息的成本较高,审批程序较长,利率低了,无法贷款,利率高了,中小企业又难以接受。加上国有银行的一些特殊问题,困难就更大一些。

  樊纲在“民营银行二百问”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对于一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美元左右、九亿农村人口有待进城、四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仍是大量的地方性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也需要有人提供金融服务。但是,一方面,我们本国的大银行很难对它们提供这种服务,另一方面,外国的大银行进了中国,也不会、不愿、不能为我们那些大量的地方性中小企业去提供服务。而只有一大批地方性的、“土生土长”的中小民间金融机构,才能胜任这一工作,与地方性的中小民营企业共同成长。这当中的合理性在于:决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信用;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最能较充分地利用地方(以至社区内)的信息存量,最容易(成本低)了解到地方上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这一金融服务业的障碍。地方上的人们自然知道本地区内谁的“生意好”,谁比较讲信用,可以省去大量调研费用,也可减少审核批准程序,从而使金融业务的成本较低,服务价格自然也就可以较低,使供求双方都能发展。正是这一经济合理性,使得地方性的小银行可以有稳定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基础,与国有大银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象大企业和小企业可以各得其所、各有各的市场一样。

  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应该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首先想想清楚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想一想单一的金融机构或单一的金融市场能否满足我们所面临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多种需求,适应多种经济主体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的心目中只有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银行,那就大错特错了!”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