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步入老龄化迫切呼唤养老保险新机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 13:27 《新远见》杂志 | |||||||||
老龄化呼唤养老保险机制 受访人:中国社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 熊必俊 采访人:本刊记者 万 鸽
新远见:为什么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养老保险是工业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产物? 熊必俊:城市老年人作为社会的资深公民和家庭的尊长,是在完成了国家、社会和家庭赋予他们的生产生育的责任后进入老年的。按照代际交换的经济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伦理道德观,国家、社会和家庭理当为他们提供维持生存的物质和劳务帮助,保障他们的“老有所养”。 养老模式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它是由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结构和不同的家庭结构所决定的。 在过去,父母养育未成年子女,以自己的劳动向他们提供生存资料;子女成年后,以自己的劳动赡养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作为他们对父母养育自己的回报。这种以相互提供物质供养的反哺式家庭养老模式是代际交换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老有所养在家庭实现是天经地义的事,社会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向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险。 而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人类开始由自然经济社会进入商品经济的工业社会。生产单位由家庭转变为工厂,家庭成员成为各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依靠参加社会化劳动而取得工资收入。作为工厂的雇员,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不能完全归自己和家庭所有,而是在扣除为社会发展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所作的积累以后,按雇佣关系的分配原则领取剩余中的一部分作为个人的工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家庭财产共有制解体,在家庭范围内育幼养老的代际物质交换的一部分发展为社会范围内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代际货币交换。家庭养老不能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丧失劳动力的老年工人需要由社会养老保险来保证晚年的生活。 新远见:您是从剩余价值来看社会养老保险的本质? 熊必俊:对,每一个劳动者都会随着增龄而衰老和死亡,而社会发展则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的劳动力。因此,劳动者不仅要养活自己,而且要养活自己的家庭成员,繁衍后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为社会的劳动,其劳动成果用于社会需要,是扩大社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如果说劳动者以必要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必要产品抚养了子女而取得了进入老年后受子女赡养的权利的话,那么,劳动者以剩余劳动生产的剩余产品为社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则是他们在丧失劳动能力后取得社会物质帮助的投资。 新远见:您认为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熊必俊: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从社会与经济角度对公民退休后的生活提供经济保障,在老龄社会里,它不但有利于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对经济发展还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需要劳动力合理流动。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分散的企业保险所造成的流动障碍,人们携带社会保障卡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变换工作,可以在新岗位上继续享受各种福利待遇。有利于改变“养儿防老”的生育观使人们免除了晚年生活的后顾之忧,不再为“养儿防老”而多生多育,造成人口膨胀。 生育观的转变,也可以保证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既有利于控制人口,又有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经济发展。变部分超前消费为滞后消费:把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增强发展经济的后劲。一方面企业向职工发工资,另一方面企业和职工把工资收入的一部分交纳社会养老保险费,通过这一渠道,把这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储备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样做既保证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金稳定,又增辟了发展资金的财源。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养老基金已超过了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万8千亿美元。 新远见:城市老龄社会中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如何?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熊必俊:国外的社会养老保险在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受到经济不景气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不利影响,一些国家的养老保险遇到了基金不足的困难。据经合组织统计,发达国家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险与福利支出大幅度上升。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英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在1960-1981年的22年期间增加了9-1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促使很多国家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为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提供退休金的问题。世界性的紧张局面甚至使有些人产生养老保险制度能否继续下去的疑问。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不少国家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像英国曾考虑调整与工资挂钩的退休金,美国延长了退休金上调的间隔时间,对高额退休收入征税,提高养老保险费率,提高领取退休金的年龄,提倡建立私人退休金计划的储蓄养老,试行强性退休制度,鼓励退休人员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等等。但是这些措施在执行上困难重重。为了回答社会上关于养老保险能不能继续和社会保障制度会不会崩溃的问题,国际劳工局1980年组织国际专家小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于1983年写成了《展望21世纪:社会保障的发展》专题报告。指出:“所谓社会保障的‘危机’问题,应该明确并强调两个更深刻的要点。首先,现存危机的主要起因,既不是领养老金人数的持续增加,也不是由于改进医疗技术的结果,而是经济基础由于运营不良而受到侵蚀所造成的危机。社会保障既不是经济危机的起因,也不是衰退的起因”。对前景的预测:“如果能找到可接受的集资方式,或者能克服交纳保险费的心理障碍,社会保障的发展就能为克服现存的经济危机做出贡献”。 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一些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压力,同时也带来了缓解问题的有利因素,那就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带来的有效劳动岁月的延长,是发展经济的积极因素。养老保险说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充分开发利用包括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内的人力资源,发展科学,繁荣经济,从而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源,就能使这项制度在改革中得到完善,进一步实现城市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