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被“招安”说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 15:06 人民网 | ||||||||||
老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那么,一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视节目做强了怕什么?怕任“官”宰割。 一句“打造有质量的生活”,一个个揭露食品安全的肮脏内幕,老百姓记住了这一档“亲民”电视节目。但,它强劲的揭丑势头,还是在触及地方保护、某些部门不作为的情形下,软了下来,缓了下来。有人说,整天看着那么多的吃的、喝的藏着那么多见不得人的
瞧瞧吧,都上升到“建设性,破坏力”上了,如果这档节目再早出现个10年8年,你还给它定罪为“挖社会主义墙角”不成?这些心理,无非是触动了某些部门的利益,某些人的利益,更确切地说,是触动了那些视百姓的生活如粪土,视群众的生命如儿戏的“人”的钱途。 一个节目的好与不好,谁来评判?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不是,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节目是做给群众看的,老百姓叫好的节目,往往会戳痛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伤疤,所以这小撮人,就纠集各种势力,使用各种手段,把老百姓拍手称快的好节目硬生生地给“宰割”了。说是宰割,还不很确切,因为这个割法,没有要了节目的命,它仅仅是让节目变变性,比如说把原来的“阳刚”变得“阴柔”,把起先的老百姓喊出的“痛快”,变成了现在的“作呕”,将最初的“为民谋利”,蜕变成“讨好作秀”,一幕幕,一集集,它没有让人警醒前行,反倒让人们的期待变得心灰意冷。 说“招安”,或许有些不确切,但这里,我想,它更像一种屈服,或是向那些危及百姓健康与安全的“恶东西”低头。不用太多诠释,更无须太多解读,老百姓的眼睛,永远都是雪亮的,他们在眼巴巴看着一个优秀节目变了形,走了样的时候,会更加期待,一个新的栏目的诞生,那气势,大有“灭了这一个,还有后来者”的宽宏大量。 [舒几见] 于 2004-07-06 09:39:46上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