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贴有价人格尊严无价 独立董事请自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 13:04 亚太经济时报 | ||||||||||
尽管陆续有独立董事揭竿而起开始作为,但提起独董话题依旧沉重。 今年可以说是独董集体作为的第一年。春节过后,乐山电力的独董程厚博、刘文波聘请中介机构就公司的关联交易和负债进行专项审计;之后不到两个月,新疆屯河的独董魏杰、牛新化和杜厚文提出辞呈;6月,伊利股份的独董风波轰轰烈烈开演,独董俞伯伟、郭晓川、王斌与公司的恩恩怨怨闹得沸沸扬扬;刚进入7月,华冠科技的独董高雅清就公司的三
今年下半年或许将有更多独董告别“花瓶”形象开始发言,但相对1300多家上市公司4000多名独立董事来说,“懂事”的独董数量是远远不够、尚未形成气候的,充其量不过是沧海一粟。难道是我们的上市公司都很规范,独董们没有差异立场的表现机会?诚然不是,就上市公司接踵而来的黑幕、地雷,已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独董们没有勤勉尽责。 一位担任4家上市公司独董的朋友向笔者诉苦,他不是不想尽责,而是根本没法尽责,因为上市公司目前都是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中根本没有可以相对抗衡的二股东三股东,许多事情大股东一人说了算,甚至完全绕过独董,公司做过一些什么事,独董根本不知晓,当然就无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了。另一位独董朋友也以同样的理由为自己不尽责推卸责任,以制度不健全为独董不勤勉尽责开脱。 对他们的狡辩笔者无法苟同,于是反驳:独董的立场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只拿津贴吗? 甚至为了将来还能继续拿这笔钱或更多的钱而不敢向上市公司说不吗?“不知晓”更不能成其不作为的理由,作为独董,对公司了解有多少,是否公司的每一次公告都仔细阅读过,甚至是媒体的相关报道也不错过?如果没有,那你根本不配做公司的独董;如果有,但没有发现问题,那你更不应该坐在独董位置上,连媒体都能发现的问题你却“视而不见”,不具备独董的水平就不要做沽名钓誉的事。 证监会强制推行独董制度,初衷是让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独董充实到公司董事会中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但事实总是与愿望有较大差距,原意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独立董事却由董事会提名和任命,津贴也由董事会决定,而众所周知,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只要由大股东控制,由此推理,独立董事实际是由大股东操纵的。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这样的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自然也大打折扣。 中国独董制度目前的混沌也曾困扰过独董的发祥地美国。五六十年代,美国上市公司所聘请的外部董事,基本上都与上市公司本身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上市公司的执行董事唯命是从的现象极其严重。一直到70年代水门事件后,由于一系列的公司丑闻出现,纽约证券交易所再次修订上市审查规则,加强了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的地位,规定从1978年6月以后,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的人数应占董事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一规则的确立,大大加强了独立董事在公司内的地位,在当时的美国资本市场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并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开来。 从国际经验来看,独董制度本身是积极的,来到中国后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我们的独董都指望监管层从制度的高度强化独董的责任,那么我们的独董制度发挥作用的过程将异常缓慢,毕竟我们的上市公司有太多的中国特色,效仿美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事。中国也曾在约束独董勤勉尽责方面努力过,如对郑百文的独董陆家豪进行处罚,但效果不好,没有起到警醒作用。 目前羁绊独董们行使权力的主要障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纠葛,独董们在履行义务的时候不妨多从人格的角度要求自己,各行各业德高望重的人,难道是区区几万二十几万元的独董津贴就能收买的吗?先人早已告诫我们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人格和尊严是无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