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越审越多 审计又能怎么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 14:39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 | ||||||||||
★评论/贺晓东 6月23日发布的国家审计署2003年审计报告,被称之为“席卷全国的审计风暴”。之所以如此,想来一是因其震撼力。本来,近些年腐败丑闻无论级别多高,案值多巨,民间心态早已见惯不怪,处之泰然。但以官方朗朗之口而非媒体披露或小道口传,公开历数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各部委的腐败问题,倒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二是因其措辞无遮无掩,无所
审计显然不是目的。审计本身,尤其是我国这种事后型审计,既谈不上有效约束审计对象的行为过程,也难说完全的“亡羊补牢”。事实上,面对缺乏透明度和大众约束的公权,仅仅靠审计的一个巴掌,不要说看护好羊群,就是想点清羊只也是不可能的。数年前,笔者有过为某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递交清产核资财务报告的经历,知道那些大至数以亿计的数字是怎样算出来的。那些荒唐的数字照样庄重地被盖上了审计的公章。我慨叹前总理朱?基“不做假帐”的要求在中国具有怎样的高难度。审计长李金华坦率地告诉我们,还有很多假帐没有查出来。真实的情况也许是,大量违法违规现象还穿着隐身衣,真正查出来的仅仅是冰山的一角。不仅如此,由于国有体制,我国的公共财政不同于西方国家,不仅限于公共产品,而是遍布所有经济非经济领域,应审计对象何止百万。2003年审计了3000个单位,只能是挂一漏万。还有,审计署是在政府序列中,审计属于政府内部审计,且不说政府自我审计手脚能否放得开,即使搞得再好充其量也还是政府的内控机制范畴,哪块审哪块不审以及审到什么程度,还要服从一届政府的首长意志,肯定要受政府目标和政府自身利益的掣肘,远未达到独立的国家审计的要求。因此,目前阶段上,以审计制约腐败,有效,然而有限。 其实,都已经意识到了目前审计的局限和尴尬。审计机关在大家欢呼的时候冷静而低调,李金华纠正“风暴”的提法,说“不是风暴是透明”。透明,意指体制的变革,远比风暴来得自然、深刻、长远。欢呼“风暴”的大家显然也没有局限于审计清单曝光的快感,纷纷要求提高审计地位,充实审计的制约职能,改变审计的隶属关系,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呼唤政府的问责制。所有这一切,实际上是社会在期待包含审计制度在内的整个经济、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改革。人们相信,惟其如此,审计才能不仅仅是一场过眼烟云的风暴。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审计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