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狂风暴雨后的城市危机管理反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8日 14:36 21世纪经济报道

  仅仅一场五年一遇的大雨,就让北京的交通基本陷于瘫痪,说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事后,温家宝总理要求北京“做好应对再次发生强降雨的措施,确保供电、交通、房屋,尤其是危旧房的安全”。他同时还批示,从长期看,要对城市建设进行一些反思,将首都建设得更好。

  从事后的反思来看,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浮出了水面,即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的落
千件数码产品1元热拍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后。其实,这不单是北京的问题,也是中国其他城市的问题。有专家认为,这些年北京对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投入了很大的资金,若这场骤然而来的大雨发生在别的城市,情况可能会比北京更糟。现代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依赖性使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出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与农村不同,城市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具有快速形成、快速扩散、社会冲击力强等特点,所以,一个城市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对减小灾害损失、保护人们生命安全,关系重大。

  然而,我国城市的管理体制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一,在法律上,对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政府各部门如何协调的全局性规定尚待完善;其二,缺乏政府各部门间在应急应变方面的协调机制;其三,现有的医疗、救灾部门的专业人员缺乏应急应变方面的训练;其四,社会的警觉性较差,民众缺乏自救、救护的意识和能力。

  城市的危机管控一般主要是由应急组织来处理的。在这方面,虽然目前我们建立了多种专业性应急组织,包括消防、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组织等等,但是,它们都不属于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仅从一个方面履行应急职责,无法突破部门限制,而且这些机构大都担负着应急处理以外的其他职责,平时,它们很难拿出跨越自身业务范围的灾害应急处理预案。从中央到地方,虽然也建立了多种从某一方面履行应急职能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之间往往缺乏纵向和横向的贯通,不能在运作层面上形成联系密切的网状系统。

  所以,对一些可预见的简单情况,我们的预案也许能够做得比较充分完备,但对一些稍复杂的突发灾难和事件,我们的应急机制反应就比较迟钝,协调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权力都显得非常有限。

  应急反应慢的原因,可能既有责任心的问题,但主要是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是一种分部门、分行业、分灾种的单一城市灾害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表面上看来有利于分工负责,并做到各司其职,实际上在面对群灾齐发的复杂局面时,就既不能形成应对极端事件的统一力量,也不能及时有效地配置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救灾资源,严重影响反应速度,从而造成“养兵千日”却不能“用兵一时”的被动局面。

  因此,要做到城市灾害资源的整合,需要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形成城市公共应急管理的合力。当前而言,着重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编制各种城市发展规划的时候,如交通规划、建设规划、工业规划、农业规划、城镇规划、园区规划等,必须以人为本,考虑各种灾害因素,并专门制定有防灾减灾的对策。

  二是加快建立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把对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列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人大、政协的监督范畴。根据国情、省情、市情,实施城市应急能力评价工程,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提供科学基础。

  三是开展全民普及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提高危机感,特别是要发挥各种民间组织和社区的作用,使广大群众掌握对付灾害和应急自我防护措施,保护群众人身安全。

  城市灾害和突发危机的应急管理建设应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提高城市应急反应能力,仅对目前的管理制度进行小修小补是不行的,必须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对现行城市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公共危机应急体系,提高管控能力和水平,有效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和危机。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