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评论:CPI涨幅5%亦无需加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8日 13:29 《财经时报》 | |||||||||
本周五(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数据并没有让人感到惊讶——CPI涨幅已达5%,逼近央行利率预计的调整范围。 国家统计局认为,6月CPI上涨的主要是“翘尾因素”引起,而且物价也不是货币政策制订者惟一考察的因素,并暗示中央银行不需要加息。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指出,6月CPI上涨5%中,“翘尾因素”占3.9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只有1.1个百分点;6月的CPI上涨不能说明这个趋势会在今后的7月、8月、9月逐渐加强。 6月CPI上涨,食品价格上涨14%,对CPI的影响达4.4个百分点,而非食品价格的影响只占0.6个百分点。郑京平认为,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夏粮增收4.8%,早稻、秋粮播种面积都有所扩大,奠定了全年粮食增产的基础。 郑京平还指出,货币、信贷的供应已经明显低于一季度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也在下降,对价格的压力特别是对上游产品的价格压力也会减小,暗示中央银行不必调整利率。 此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央行眼下无需加息,因为CPI涨幅尚未达到5%。此言似有将利率水平调整与CPI涨幅5%绑在一起的意味。但从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看,几乎所有此前过快增长的数据已经全部回落;货币供应量M1、M2增速均回到17%这一央行控制目标之下,达16.2%。可见,进一步使用加息的手段,抑制货币需要似乎已经没有必要。 国家统计局预计,7月的“翘尾因素”可能还会高于6月,在CPI构成中占到4.5个百分点的权重;从8月开始,翘尾因素就逐步减弱到3.7个百分点;9月可能进一步回落到2.6个百分点,10月预计为1.6个百分点。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7月“翘尾因素”会继续增大,该月的CPI涨幅还会增加,达到6%左右,但是此后的8、9、10月会呈下降态势。 另一方面,央行在考虑国内利率水平时,当然会观察美联储对美元利率的态度。而6月30日,联邦基金利率已被上调了25个基点。那么,中国是否会因此考虑加息? 显然,根据美联储对利率的看法来考察中国利率水平是否适宜,主要是出于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的考虑。如果美元降息而中国不降,那么人民币高于美元的利息差,会使国际套利资金大量拥向中国,以致人民币承受较大的升值压力。过去的经验证明,2001年之后,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中国政府不仅以外币利率跟进,而且必要时也会使人民币利率跟进。 但是,美元加息而人民币不加,是否会引起大量国际游资外逃而引发人民币贬值?从目前情况看,答案应是否定的。 从本周公布的数据看,今年上半年累计贸易逆差6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8.83亿美元,而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则增加了673亿美元。这说明,其中仍有270.83亿美元的外汇流入显得“来路不明”。 当然,由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尚未公布上半年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270亿美元与“套利热钱”划上等号。但如此规模的外汇储备增加,至少可以让人们看到,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尚未彻底释放;而此时加息,可能会为这一压力“火上浇油”。 退一步说,即使中国国际收支出现大幅逆差,中国政府是否愿意通过加息并借此吸引“热钱”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恐怕目前也找不到肯定的答案。 由此,无论从国内经济形势考察还是从国际经济角度论证,眼下人民币均无加息的必要。况且,加息不仅会抑制投资,同样也会抑制消费。从投资方面看,此前过热的势头已经大幅回落,无需靠加息抑制;从消费方面看,加息对其抑制则是中央政府无法接受的。 7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专门指出,今年下半年要努力引导和扩大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