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中国学派的崛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 16:52 中评网 | |||||||||
盛洪
中国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是经济学逻辑的胜利。然而经济学逻辑也适用于经济学家本身。许多曾为市场经济大声疾呼的学者突然发现,当他们梦寐以求的经济制度来临时,
在一个资源不能自由地寻找其最佳用途的社会中,人们作什么也许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如果不能作企业家,作作经济学也许还可以,一旦闸门打开,选择的空间拓宽了,人们自然要去更适合他们的地方。当然“下海”还有其它原因。应当承认,目前经济学家们的窘境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市场规则还没有真正应用到经济学家自身。例如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经济学家之间、以及经济学家与其他人之间还没有形成对其资源估价的竞争性市场;经济学家的有形产品,如著作、论文和演讲等的价值,还由于计划经济残留的影响仍然被低估(如对稿费和讲课费的规定)。这种情况使得一些人忍痛“下海”。第二,经济学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市场规则也许不能完全适用于这个领域。例如,经济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而外部性就意味着付出劳动的人未必能够获得全部劳动成果。又如,经济学家很偏爱均衡,这意味着他们经常会失去非均衡所带来的机会。这决定了,即使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学家的货币收入也比一般从事工商业的人低。但这是一种均衡状态。经济学家的货币损失由他们偏爱的闲暇和创造性思维的乐趣补偿了。 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经济学家的数量也将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而不在乎是比以前多了,还是少了。经济学家只在乎资源(包括经济学家自己)的“最佳配置”。经济学的发展也不是由经济学家的数量决定的。重要的是质量。记得列昂梯夫来华讲学时曾说过,“一年写十篇论文的是二流经济学家,写一篇的才是一流经济学家。”科斯对经济学和法学的巨大影响只发源于他的两篇论文。目前中国经济学界所面临的处境也没什么可悲观的。其实,我们正在酝酿着一次崛起。也许在下一个世纪,中国经济学家就走在了世界经济学理论的前列。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崛起的各种条件。第一,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潜心攻读东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流派,我们没有门阀之见,我们可以把各流派的精华综合起来;第二,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的、并且相当成功的制度变迁,给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这在相当长的历史跨度上,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难得的,以至目前不少暂时归来的学者都舍不得离开;第三,我国正在起飞的经济将给经济学的崛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