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卢跃刚 > 正文
 
南中国海喻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5日 13:43 中评网

  卢跃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

千件数码产品1元热拍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国

  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只能是国家利益。

  --汉斯·摩根索

  引言 燃烧的海洋

  南中国海给我的印象是出乎意料的。它的广阔,它的深邃,它的神秘,它的浪漫,不知道为什么,却是那么不实在。如果在那里说,“海是蓝色的”,生活在那里的士兵便会告诉你,“那只是最肤浅的印象”。你所期待的那种和睦、和谐,在那里是不存在的。你想象之中的蔚蓝色多少有点虚假。

  一只海鸥在南沙群岛的天空回旋,突然乜斜着直插而下,锐利地划过海面,“欧--欧--”地鸣叫着。一位海军上校指着凌空远去的海鸥说:“你看海鸥的翅膀!诺大的海洋,都在它的翅膀底下。波涛汹涌,风云变幻,海水真实的颜色,海洋真实的性格,都在它的翅膀上写着呢。蔚蓝色瞬息即逝,礁盘的绿色却永远在那里盘旋,接下来的便是黑色了。”上校是“老南沙”。他说这番话的时候,一动不动地挺着腰板,眸子灵动地追踪着海鸥,紫铜色的脸上浮现出出一种复杂的神色,一种让初来乍到的人很难描述的神色。这种神色让我多少有点陌生和震栗。可以想象,上校经常站在孤独的礁石上观察海鸥,凝视海洋,肩章上的金五星闪耀着晚霞的余晖。此刻,上校正在复制和证明着一种存在,一种必须正视的存在。

  我们纵穿南中国海。我们出航了。波澜壮阔的210万平方公里的海面把我们像婴儿一样地托起来,然后抛掷到既让我们心驰神往、又让我们忐忑不安的最南端。1946年,林遵舰队遵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精神,从战败国日本的手中接管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方域司随即编制并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的南海边疆线--即著名的“九段连续线”。从此确立了中国的最南端是“曾姆暗沙”。“曾姆暗沙”在今天所有的教科书中仍被斩钉截铁地确认着,然而,至今中国的实力并没有伸向那里。七十年代,一位曾指着地图感叹:南沙群岛虽然属于中国,但是鞭长莫及呵!中国人曾经在北部修筑了万里长城。--从秦王朝到明王朝,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这条万里长城修筑了1000多年。后来,我们发现,外族的铁蹄越过长城,如同越过一条低矮的栅栏。万里长城这一人类奇迹后来成了没有任何威慑作用的雄伟摆设。长城尚且如此,况乎几条画在地图上的断断续续的细线?

  这是12年前的一次秘密航行。

  一支由一艘2000吨运输船、一艘油船组成的海军实习编队从湛江港出发了。

  时任海军副参谋长的张序三将军担任编队指挥长兼政委。编队向南,缓缓驶出港口。南中国海的波涛拍击着军舰两舷的甲板,拍击着张序三和100多名海军官兵激动的心房。

  向南,向南,编队直指南沙!

  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海军首航南沙海域。

  张序三将军是新中国第一代海军。他是胶东荣城人,海里生,海里长。1949年,他加入了刚刚组建的海军。100年前,日本海军在他家乡的海面上打败了北洋水师,让中华民族蒙受了《辛丑条约》割地赔款的巨大耻辱。在他近半个世纪的海军生涯中,这种耻辱感深入骨髓。1952年,这个渔民的孩子怀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抱负来到前苏联列宁格勒海军高级学校。1954年,他学成回国后,由驱逐舰长一直干到海军副司令、军科院政委。

  然而,作为编队最高指挥官的张序三,对此次航行不敢掉以轻心。南沙海域,对于他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在地图上。任何一幅中国出版的疆域地图右下脚,都有一个小方框,有九条断续线--“传统海疆线”标志着中国在南中国海的主权范围,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但是,对于一名指挥编队航行、显示和保卫国家主权的海军将军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对远航没有任何帮助的地理概念。

  这个“概念”,在今天也变得破碎不堪了。二战后,国民党海军在日军手中收复南海东沙、西沙、南沙诸群岛,并一直占领着南沙群岛的太平岛。而从七十年代开始到1983年,南海周边国家无视中国主权,陆续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菲律宾占领了马欢岛、费信岛 、中业岛、南钥岛、北子岛、西月岛、双黄沙洲、司令礁,马来西亚占领了弹丸岛、光星仔礁、南海礁、南通礁,越南占领了南威岛、鸿庥岛、南子岛、敦谦沙洲、景宏岛、安波沙洲、染青沙洲、中礁、毕生礁。之后,马来西亚又占领了南通礁,越南又占领了柏礁、西礁、无乜礁、日积礁、大现礁、东礁、六门礁、南华礁、舶兰礁、奈罗礁、鬼喊礁、琼礁、蓬勃堡礁、广雅滩、万安滩、西卫滩、人骏滩、李准滩。南沙群岛早被周边国家瓜分完毕。中国海军编队面临着南海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

  更尴尬的是,1974年中国海军收复西沙后,一直没有南下,对南海大部分水域十分陌生。编队临出航,却没有中文的南海航海图!只好选用了一张英文版的国际航线图。

  行吾国之海,却无吾国之图!

  这种陌生感揪痛了张序三这个“老海军”的心!

  这与580多年前中国人纵贯南中国海的航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南海航行,不能不想到郑和,不能不想到郑和七下西洋。

  1995年,刚好是明朝郑和首航西洋590周年。

  明初所谓“西洋”,概指亚洲南部和非洲东部诸国家和地区,包括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广大海域。

  今天,让我们来恢复世界航海史上辉煌壮观的一幕吧!

  永乐三年(1405年),海面上刮起了东北季风。江苏太仓刘家港。一支由62条海船、27800名官兵组成的庞大混合舰队,带着明成祖“宣德化而柔远人”的使命出发了,开始了英国史学家李约瑟所说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时代”。

  钦差正使(舰队司令)三保太监郑和伫立在帅船上。同代人、名相家袁忠彻描述说,郑和,“云南人。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

  之前,明成祖曾问袁忠彻:“以三保领兵何如?”

  袁中彻答道:“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

  在古人看来,相貌不堂堂,才智不超群,怎能担当撼世重任?怎能代表大国出使?

  舰队扬帆乘风,旌旗蔽日;浩浩荡荡,气势巍然。

  舰队包括宝船(相当于旗舰)、战船(相当于护卫舰)、座船(相当于运兵船)、马船(相当于综合补给船)、粮船(相当于后勤食品补给船)、水船(相当于淡水储运船)。

  史学家对舰队船只的尺寸、形态、功能作了详细考证,本文亦不厌其烦,详列其后。

  宝船,为舰队旗舰。长44丈4尺(约125·65米),宽18丈(约50·94米),最大排水量约14800吨,载重量大于7000吨,供舰队最高领导层和外国使节乘坐,并装载赐给各国的礼品和各国进贡的珍宝。船体底尖上阔,首尾两头出梢,有纵通龙骨和纵向舭龙骨。船体壳板为多层板,内有多道水密格舱。船有四层甲板,底舱载石以提高船体稳定性能;第二

  层载士卒、马匹;第三层放置淡水柜,并设有客厅舱室。各层登梯上下。上层为宫座型,分前舱、中舱、后舱。后舱有三层天盘,最上一层为露台。楼内有“头门、仪门、丹墀、滴水、官厅、穿堂、后堂、库司、侧屋,别有书房、公廨等”。都是雕梁画栋,象鼻挑檐。

  宝船九桅十二帆。首桅立于偏左舷,因中部有起锚绞车与绞盘,第二、三桅和第七、八桅分置前后,均于左、右舷对称;第四、五、六桅除挂带帆竹的硬篷帆外,上部还有小软帆。各桅下都有升帆用绞盘。帆总面积4500平方米。尾舵舵杆长约20米,舵面积约40平方米。第五桅(主桅),上挂“郑”字帅旗。上层列中炮16位,中层列大炮8位。导航设备有磁罗盘、星板、测深砣索、计更燃香、航海图等。

  宝船船头两侧,绘有铮铮“龙眼”,下托圆月和波澜,与船尾龙凤呈祥彩绘相呼应,如同奔腾嬉戏的出水蛟龙,蔚为壮观!

  马船,是快速的综合补给船,长37丈,宽15丈,八桅,其尺度仅次于大号宝船,故也有称之为中号宝船。海上连续航行数月的一切物资从被装、军需,生活用品到修船器材、武器备件,还包括牲畜、动物,除粮、水以外,全都由“马船”装载补给。此外也可作为使团中层行政管员和技术人员等非军事人员的座船,还要携载各国进贡的珍禽异兽。

  战船,长18丈、宽6丈8尺,五桅。

  座船,长24丈,宽9丈4尺,六桅,运载士兵约二、三百人。

  粮船,长28丈,宽12丈,七桅,每船可载粮两万石以上。

  水船,其尺度、载重可能与粮船相似,每船约可储运淡水1000吨。

  郑和七下西洋,规模最大的一次,达到了200艘战船!顺太平洋西海岸南下,纵穿南中国海,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概览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泱泱洒洒、极尽中华风度!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郑和舰队也是无与伦比的。

  海军少将郑明说:“郑和率领的混合舰队,船舶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多,组织编配之严,舰队航程之远,续航时间之久,航海技术之先进,造船工艺之优异,历史影响之深远,实为中外航海史、造船史、海军史上之壮举!”

  明永乐年间,中国海军拥有大小舰船3800艘。李约瑟认为,这个规模“超过(同时代)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比葡萄牙探险家迪亚斯发现好望角早83年,比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发现印度洋新航线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1405年便到达了印度,46年后,伟大的哥伦布才出生。

  而且,欧洲探险家的船队,也就是三五条船、一二百人,船的吨位不超过300吨。与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简直可以说是蚂蚁和大象!

  那时,中国对大海并不陌生。

  美国学者路易斯·E·丽瓦丝几年前来到了南京。南京是明洪武皇帝朱元章和明成祖朱棣的都城。郑和舰队的大部分战船都是在在南京龙江造船厂制造的。皇皇古都,虎踞龙盘;大江上下,惊涛拍岸。这里矗立着御制《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明成祖在1416年对她说:“仰维皇考太祖高皇帝,肇域四海,幅员之广,际天所覆,极地所载,咸入版章。中外怀柔,幽明循职各得其序。朕丕承鸿基,勉绍先志,罔敢或怠,抚辑内外,悉俾生遂,夙夜兢惕,惟恐弗逮。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其初使者涉海洋,经浩渺,飓风黑雨,晦冥黯惨,雷电交作,洪涛巨浪,摧山倒岳,龙鱼变怪,诡形异状,纷杂出没,惊心骇目,莫不错愕。”

  以后的情景便不同了。明成祖自豪地告诉这位西方人,中国舰队在神明的保佑下,出入太平洋、印度洋,“驾长风,驭飞帆,蓦数万里,若履平地。略无波涛忧险之虞,歌吟恬嬉,咸获安济”。

  整个南中国海和印度洋都在中国舰队的控制之下。

  她惊呆了!西方人还在茹毛饮血、舴艋小舟的时候,中国的庞大舰队已经在大洋上歌着唱着,如履平地了!她在努力想象当时宏伟的场面。

  她在南京住下了。一住就是两年。1994年,她在美国出版了《当中国控制海洋的时候--1405--1433:龙朝的宝船编队》。为了形象的描述当时东西方的差距,她专门请了一位画家,绘制了一幅非常有趣的插图。她把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三桅帆船与郑和的九桅宝船重叠起来,并在插图下注释,“郑和的宝船(400英尺)和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85英尺)”。直观一比,哥伦布可真是小儿科了。

  她还打算造三条郑和宝船,美国、欧洲、亚洲各放一条,1997年香港回归时造好,2000年时,集中在悉尼奥运会上展出。

  ……

  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是,15世纪初,中国人创造了数千年无古人、数百年无来者的海洋文明。这里应该指出,郑和数百条船组成的庞大舰队不是上帝恩赐的天外来客。明初登峰造极的海洋文明,是汉、唐、宋、元海洋意识、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一脉相承和发扬光大的结果。没有上千年的积淀,没有前辈的实践和努力,光凭明成祖的意愿,不可能造出数千吨的大宝船,不可能在太平洋、印度洋上航行“若履平地”。事实上,元朝就有数十艘战船组成的舰队抵达南中国海南部的国家和地区。元代来中国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曾记述说,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海上通道完全控制在中国人手里。宋朝平均每年造船3000余艘,元代每年建造大小船只5000余艘,技术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所造之船,“大者可载五、六百人”。

  那时,中国人对海洋充满了自信。明人郑怀魁在其《海赋》中写道:“迨明皇祖。羽格三苗,下一尺之招,飞十丈之,破遐方而效顺,称荒服以入朝。于是使臣命中舟师,纪四极,定罗经,认畛域,占风云,辨土色,审道里之远近,分天地乎南北。梓三宝之朱书,垂百代以为则。继焉富商巨贾,损亿万,驾艨艟,植参天之高桅,悬迷日之大蓬,约千寻之修缆,筑天后之崇宫。建旗鼓之行列,启八窗之玲珑。乃涓吉旦,祀阳侯,鸣金鼓,发棹歌,经通浦,历长洲,触翻天之巨浪,犯朝日之禽栖。献馐飧于七洲之水,焚毛羽于双峤之丘。望夕晖之落云,知明教之多,聆水声之渐响,虑礁浅之可忧,夜睹指南之针,日唱量更之筹。”

  我们看到,商人也加入了航程。扬威,教化,外交,贸易,整个过程,从容不迫。

  中国社会似乎脉络清晰地向前演进着。新纪元的门槛就在前面。我们的眼光注视着它。我们激动地看着它抬起了一支脚……然而,这支脚没有落下。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遗憾。历史让我们扼腕长叹!

  1433年,第七次下西洋的舰队带回了郑和的遗体。一代巨星殒落了!

  之后,迎接中华民族的不是新纪元的曙光,而是400年海禁!而是子孙后代对海洋的陌生!

  对中国文化和科技史着了迷的李约瑟说:郑和“几次远征的原因,至今仍不明了,可能是为了要用海路来补偿陆路对外贸易的萎缩,也可能是为了扩大朝廷的威势,可能是甚至如正史所载,是为了寻找皇帝的侄子--被赶下台的前任皇帝。无论如何,这种远征的停止也像它的开始那样突然,原因也不清楚。”

  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迷。美国学者、巨著《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的作者丹尼尔·J·布尔斯廷亦大惑不解:“西方人很难理解这支庞大的宝船队为何远航。郑和的兴趣和目的和大发现时代欧洲船队的兴趣和目的大相径庭。”

  在西方人看来,如此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总应该给诞生它的社会带来点什麽。它怎么会像夏天惊心动魄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它怎么会像夜空中的一道闪电,给人眩目的一激,便蹿进了黑暗,消失得无影无踪?它怎麽会像巴比伦人的空中花园那样,只给人留下一个遥远的梦幻般的印象?

  在对不可思议的中国人进行历史玄思的时候,西方探险家的小帆船出发了。1514年,葡萄牙人来到了中国。荷兰人在1622年、英国人在1637年相继来到中国。1840年,英国舰队的大炮轰开了中国大门。

  接下来的便是屈辱,漫长的刻骨铭心的屈辱。

  因为是秘密航行,张序三将军率领的实习编队多少有点沉闷。今非昔比。威风八面的元朝舰队、郑和舰队,如同梦幻一般。

  出湛江,经西沙,下南沙。上级命令,中断通讯。无声无息地在自己的海域里航行,给整个航程蒙上了浓浓的探险气氛。非常特殊的、中世纪式的探险气氛。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不能用,大陆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他们也听不见大陆的声音。编队几乎与世隔绝。茫茫数千公里航程,惊涛骇浪,暗礁险滩,命运全在自己手里捏着。上级命令,尽量不与周边国家接触,免生事端;如遇敌舰攻击,可以自卫还击。可是,对周边国家在南沙的活动情况,我们知道多少呢?茫然感,陌生感,孤独感,紧张感,兴奋感,使命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沉甸甸地压在张序三将军的心里,沉甸甸地压在编队100多官兵的心里。

  张序三将军在他家里接待了我。他告诉我,提拔他任军科院政委,他并不满意。因为,这让他离开了海军,离开了海。他说他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在他军旅生涯的最后时刻离开海军。

  他老伴在一旁插话说:“我们家老头特别喜欢海。我对他说,只要我死在他后头,我就把他撂到海里去!”

  他这一辈子都献给了海军。他一辈子的痛苦、欢乐和荣誉都融进了海洋。生于海,长于海,葬于海,何等快哉!

  五、六十年代,他当了16年的驱逐舰舰长和大队长。那时,美国人不承认我国宣布的领海范围。他率领的驱逐舰经常在中国领海与美国军舰相遇。美国军舰的信号灯今天还在他眼前闪耀着。

  “早上好。”

  不邀自来的美舰,用国际通行的海军信号灯语言打招呼。

  然后又轻松愉快地说:“我们走了。”

  “这是中国的领海!”张序三气得眼睛冒火!用大炮到别国的领海来问“早安”,真是欺人太甚!但又无可奈何,眼睁睁看着星条旗扬长而去。

  实习编队终于来到了曾母暗沙。

  在我们的印象中,曾母暗沙是一个神秘而平静的海区,是中国毋庸争议的主权标志。可眼前的情景把张序三将军惊呆了!这里已是井架林立,灯火辉煌!

  学校地理课堂里书声朗朗,南沙海域石油天然气喷薄而出。

  这是国人始料不及的。我们对这里发生的事情了解得太少了。我们一直在问,南海周边国家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敢冒战争和外交风险,占领和瓜分南沙群岛一些生存都十分困难的珊瑚岛礁,意义何在呢?

  南沙海域200多个岛礁,82万平方公里,被一张巨大的帷幕屏蔽了。

  南海是黑色的。

  地质勘探资料表明,南沙海域发育着一系列沉积较厚构造类型各异的新生代盆地,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尤以万安盆地、文莱--沙巴盆地、巴拉望盆地和礼乐盆地等五个大中型含油气盆地远景最好。这五个盆地总面积37·9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我传统海疆线内的盆地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估算其石油资源为235亿吨,天然气资源为82699亿立方米,超过了我国西部油气资源总量。因此,南沙海域被称为“第二个中东”。

  战略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潘石英先生,对南海问题有着专门研究。他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描述说:长期以来,大多数地质学家对南海蕴藏石油天然气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然而,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冲击,以及人类社会对石油需求量的激增,促使人们对濒临中国的未经勘探开发的大片海域投来了觊觎的目光。

  1966年,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的赞助下,建立了亚洲近海海域矿产资源联合勘探协调委员会。两年后这个委员会在初步实施的地球物理调查的基础上,公布了它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第一次指出了黄海和东海的石油前景外,还指出,南海有一条狭长的带状大陆架。这个认识与一些外国石油公司在这一海域的秘密勘探结果相吻合。于是,一个具有巨大诱惑力的观点形成了:南海可能是一个有巨大石油蕴藏的地区!

  人类终于透过南海深深的海水,嗅到了石油的腥味。

  这个发现,对于资源有限、亟待经济起飞的东南亚国家,不啻是上帝的福音。

  由此,相对平静的南沙群岛开始骚动了。接下来的便是周边国家的“下海三部曲”。

  第一部曲:巨大的石油诱惑,使政治家们首先想到是,必须拥有大片海域。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有关国家没有经过疆界的单边或多边谈判并达成协议,便纷纷单方面的、武断的宣布了南海的划界主张,造成了空前未有的国与国之间的南海疆界重叠,严重违背了国际关系的准则。

  第二部曲:武装占领。众所周知,中国政府自1946年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了南沙群岛之后,只有中国军队驻守在南沙群岛的主岛--太平岛上,根据二战后的国际公约,合法地行使着主权管辖。然而,从七十年代开始,有关各国纷纷派出军队抢占了自己需要的战略要点,长期驻扎。现在,南沙群岛中的岛屿、露出水面的礁盘和不能露出水面但水深较浅的礁盘已被全部瓜分完毕,从而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武装割据和军事对峙的严重局面。

  第三部曲:有关各国相继宣布《矿区法》或《石油法》,划出了大大小小的“矿区”,吸引外国石油公司投资开发南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潘石英先生写道:“南海所呈现的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不是大国欺负小国,而是小国蚕食大国。”

  石油使南海变成了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最复杂的海域。石油染黑了海水,划一根火柴扔进去,整个海洋都会燃烧起来!

  1992年,日本NHK专门制作了南海的专题片,把这一地区称为“亚洲的火药桶”。

  五十年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周边国家在我传统海疆线内外,通过国际招标,先后有六十多个外国石油公司参与南沙海域的油气勘探开发,已投入资金350亿美元,完成地震测线40万公里,钻井650口,找到油田78个、气田66个。其中有11个油田、15个气田、150个油气井在我国传统海疆线内。有关资料显示,外国在南沙海域日产原油81851吨、天然气7000万立方米。近年来,这些国家又各自划分了彼此重叠的对外招标区,继续扩大勘探范围,不断向我国传统海疆线内推进。不久前,越南公布的油气勘探国际招标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中国海!不久前,五十年代便承认我传统海疆线的印尼,也在纳土纳群岛发现了巨型气田,有效储量达1·5万亿立方米,将投入400亿美元进行勘探开发,并对我南沙部分区域提出了主权要求。

  地质学家说,曾母盆地是一个前陆型的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发育有巨厚的海相碎屑沉积和碳酸盐沉积,有多套油气生储盖组合,是南沙诸盆地中油气储量远景最好的盆地。外国石油公司已在盆地内发现并开采了40多个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相关国家已经在曾母暗沙发了大财。1994年,文莱年产石油1700万吨,马来西亚年产石油2000万吨。

  实习编队找到了外国人建的曾母暗沙标志。这是一个大浮筒,上面有一架航标灯。

  “抛锚!”张序三将军命令道。

  时近黄昏。全体官兵在前甲板列队。夕阳斜照,海风吹拂着全体官兵古铜色的脸。大家庄严肃穆地注视着前面这位小个子将军。只有海浪拍击船舷的砰响,只有闻讯而来的海鸥掠过时的嘶鸣。

  军舰停泊在曾母暗沙的海面上。中国海军被脚底下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拥抱着。中国海军被南中国海拥抱着。

  “同志们,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非常激动!”张序三将军操着浓重的胶东口音大声说:“解放后,我们中国海军第一次来到了南沙,来到了曾母暗沙,来到了祖国的最南端!此次航行,意义重大。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相信,你们也一辈子忘不了!”

  张序三将军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仍然被当时的庄严气氛笼罩着。

  “起锚!”

  时间过的太快了!天已经擦黑。海的尽头,只剩下霞光一线微弱的猩红。

  大家围了过去,想看看铁锚能带上来点什么东西。

  大家都明白,这是违反常识的。几十米深的海水,光秃秃的铁锚提起来时,有点泥沙,也被冲刷干净了。可大家偏要等着看。给他们的,当然是失望。

  可参谋赵承春没走。赵承春心细。他看见铁锚的焊接缝里还残留着一丁点儿珊瑚沙,便一粒一粒地扫下来,装进瓶子里。“这是‘国土’啊!”他说。

  他要把这些珊瑚沙带回大陆。他要告诉人们,这是中国海军从曾母暗沙带回来的“国土”!

  张序三将军要离任了。

  离任前,军委领导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还要去一次南沙。”

  1993年5月,1983年5月,中间隔了整整10年,张序三将军第二次来到了南沙。这10年,南沙群岛发生了一些变化。1988年,中国海军继1946年进驻太平岛之后,进驻永暑、渚碧、南薰、东门、赤瓜、华阳等六个礁盘。

  他来到了永暑礁。南沙守备部队请他留言。他说:“让我好好想想。”

  他把留言簿带回了宿舍。窗外,明月高悬,海浪排空。他非常清楚,这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到南沙了。到南沙来结束他的军旅生涯,平添几分苍凉和惆怅。

  他提笔写道:

  1993年5月12日,我与糜振玉少将率军事科学院考察组乘952(综合补给

  舰)抵达永暑,在此之前,先后登临渚碧、南薰、东门、赤瓜、华阳渚礁,

  感触良多。做为一名老海军,我曾率舰只编队,于1982年5月巡航南沙,让五

  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祖国大海的最南端。然而,却无法用自己的双脚踏上南

  沙所有的祖国领土--这是我海军生涯中最大的遗憾之一。我希望再一次重

  返南沙时,不再只从望远镜中遥望那些可爱的岛礁沙洲。

  亲爱的年轻战友们,拜托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将张序三

  1993年5月12日夜 永暑礁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重庆井喷事故公审
2003年审计报告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长春人质事件
解读顺驰地产扩张之谜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