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外资过快杀入威胁金融安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 17:10 南方日报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不久前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利用外资给我国带来的潜在金融安全、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稳定问题不容忽视。

  外国直接投资太快

  报告称,近两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大
千件数码产品1元热拍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在FDI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日见扩大的同时,中国经济对FDI的依赖过重已是事实。

  据测算,截至2003年底,我国的FDI存量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占中国GDP的比重超过40%,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亚洲国家及地区。

  该报告的主笔、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叶辅靖分析,从进出口看,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额高速增长,所占市场份额已过半。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48%。相形之下,在同样是出口导向型的国家中,这个比例分别是:马来西亚45%、新加坡38%、墨西哥31%、韩国15%。与此同时,外资公司还占据了中国60%的进口份额。 

  “在看到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基于此份报告的上述分析,国家商务部研究院的一位研究人士说,并不是要刻意去夸大其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是,在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贸易伙伴国家采取的报复性措施有可能对中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规模逐步扩大带来的收益汇出越来越大,已经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

  三是,由于净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为了防范外汇投资风险,大量外汇储备不得不用作美国国债投资,而海外投资总体收益不高。

  此外,中国自1999年以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年双顺差,外汇储备增长偏快,以致2003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达到4032.5亿美元,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由此迅速上升,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继续保持大量顺差的前提下,继续坚持人民币汇率不变很可能要付出通货膨胀上行的代价。

  货物顺差有可能被消耗殆尽

  在金融开放和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防止潜在风险,维护本国经济和金融主权,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报告认为,随着利用FDI规模的不断增加,由资本流入导致的资本项目顺差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体。

  毋庸置疑,在以FDI形式流入的资金当中,不乏大量投机性质的“热钱”,“热钱”的流入不仅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导致外汇储备超常增加,加大了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利于保持货币投放和信贷扩张的相对合理,不利于防止通货膨胀,而且还易引发资产泡沫及资产市场的虚假繁荣,从而加剧宏观经济波动。

  据有关分析,利用外资已经使中国投资收益逆差逐年扩大、经常账户顺差大幅下降和中国GNP(国民生产总值)小于GDP(国内生产总值)。

  叶辅靖分析,1991年-2002年中国累计货物贸易顺差2863亿美元,累计收益逆差1248亿美元,货物顺差的43.59%用于弥补收益逆差。中国收益逆差不断扩大,主要是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严重不对称所致。

  他说,中国货物顺差相当部分只能用来抵消外国投资者投资收益的汇出,说明中国所输出的实际资源有相当多的部分成为外国人的收益而被外国人占有,这大大降低了利用外资的价值及意义。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会使中国货物顺差消耗殆尽,从而危及中国国际收支盈余和平衡。 

  外资膨胀极易造成垄断

  目前,外商在华投资方式已由过去的合作、合资为主过渡到现在的外商独资和外商控股为主。据记者了解,2003年我国新批外商独资企业项目数26943个,同比增长21.51%,实际投资金额333.84亿美元,同比增长5.23%;合资企业12521个,实际金额153.92亿美元;两者规模占到当年全部FDI的91%以上。

  相比之下,中外合作企业或其它外商投资方式数量和规模都很小。该报告也指出,由于外商独资或掌握控股权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的行为有时不以东道国单方面的意志为转移,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企业垄断。 

  由于中国目前《反垄断法》的缺失,国际超级垄断者在中国市场的垄断行为没有相应的力量加以有效制衡,致使有的跨国公司无所顾忌。跨国公司垄断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垄断程度逐步升级,不仅垄断市场,还一定程度地垄断了流通渠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逐渐显露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占市场再寻求最大利润”的策略,集中力量于流通领域,强力挤占中国市场,甚至导致对国内某些市场的垄断,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比如中国的商业流通领域,在入世承诺中规定,商业流通业的开放时间为4年,即:到2004年12月11日才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而实际是早在几年前,几乎所有世界知名跨国零售巨头都已经大踏步地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以惊人的速度完成着跑马圈地的进程,其速度、深度大大超过了入世承诺和我们的想象。目前80%以上的大型超级市场已经被外资占据。 

  本报驻京记者 郑子轩 实习生 齐金蓉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重庆井喷事故公审
2003年审计报告
部分省市陈化粮调查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长春人质事件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