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拉美化”谁的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 01:21 中华工商时报

  程凯

  第一次听到中国要警惕“拉美化”的说法,还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当时,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要防止大起大落”、“要警惕拉美现象”。

  所谓拉美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
千件数码产品1元热拍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了经济停滞甚至后退的现象,而这个阶段大致在这些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现在中国终于可以骄傲地宣布,自己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因此在这样一个时候,“拉美化”也自然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和讨论。

  提出警惕“拉美化”是没有错的,但是光嚷嚷没用。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什么导致了“拉美现象”。

  马凯认为,中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后,存在着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能够抓住机遇,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不丧失发展的黄金时期,最终实现现代化;另一种可能是出现所谓的“拉美现象”,登上这个台阶以后,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社会矛盾突出,甚至加剧两极分化和社会震荡。

  马凯是在中国政府开始给过热的经济降温时讲这番话的。他的意思也很明显,防止“拉美化”的关键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是要让经济始终运行在一个国家自身的资源可以承受的道路上,也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因此,导致“拉美化”的原因可以解释为“经济发展超过资源的承受极限,部分行业盲目扩张,超前发展,最终带来经济的大起大落,伤害了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力”。

  对于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经济学家林毅夫也曾经有过详尽的阐述。林毅夫将19世纪澳大利亚和中、南美洲的阿根廷等国家做比较,清楚地说明白了问题。

  依靠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在19世纪都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是,澳大利亚一直比较好地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人均收入至今也还属于高收入国家行列。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放弃了发展资源密集的产业,他们认为出口资源密集产品会被剥削、会变成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边缘国家,而没办法变成核心的国家。

  这些国家于是提出进口替代战略,不顾自身的发展阶段,超前发展制造

  业,而且不是有选择地发展一两项产业,而是大而全的整体式发展。这种不顾自身资源禀赋结构的超前发展最终损害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进度,到现在它们的人均收入变成了中等国家的水平。因此,正是违背比较优势去发展经济,从而导致了拉美现象。

  林毅夫认为,像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国家的战略选择有政治上的原因,但同时也有认识上的问题。自上世纪到现在,大多数社会精英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决定于它的制造业产业和技术的水平。这种认识直到今天还是普遍存在的,在上个世纪更是这样,因为看到发达国家的产业是资本比较密集、技术比较密集的,所以,总有赶快发展这些产业以赶上发达国家的冲动。

  马凯和林毅夫的观点实际上很相似,防止“拉美化”的关键在于发展经济要量力而行,依据自己的优势,既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又让发展的速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我想如果按照马凯和林毅夫的观点来理解“拉美化”,就可以抓住问题的要害,从而真正地防止中国经济的“拉美化”。但是,最近一些媒体却对“拉美现象”有另外一番解读。

  看看这些文章的标题:“内外资企业竞争明显、外资引进‘拉美化’之忧”、“中国经济的拉美化之忧FDI是魔鬼还是天使?”、“拉美化恐慌:世界500强的中国私营企业在哪里?”。这些文章都把“拉美化”的原因归咎于国外资本进入对本国产业的冲击上。

  “拉美化”因此也变成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面装。我想,认真对待内资外资两套标准的问题是应该的,但是把所有问题都放在外资身上的目的却是可疑的。

  有人认为,从整个拉美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通过引进外资虽然可以获得短时间的经济繁荣,但无限制的、过度的开放给国家发展带来的危害却是根本的、长久的,我国的外资渗透程度已然十分严重,因此“如再不警醒,恐难避免重蹈拉美化的覆辙”。

  有人担心,工业领域、流通领域,外资对我国的控制都呈加速趋势。比如,“如果放任外资企业占据我国流通产业的主导地位,控制我国的流通渠道,我们的工业企业将沦为国外流通企业提供‘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

  这些说法听起来头头是道,不过仔细思量,防止“拉美化”就只剩一条道:“发展民族经济,要重新关起门来。”而且,这些担心和当年拉美国家的担心何其相似,当年那些拉美国家正是不愿意被发达国家“剥削”才让自己最终变成不发达国家的。

  在面对国外资本竞争的时候,国内的企业希望得到政府的保护,这也是正常的想法。不过,拿着防止“拉美化”的幌子来抵御外资似乎很滑稽。在最近众多的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中,国外的企业要求他们的政府保护的逻辑是一样的。就是竞争不过中国货嘛,因此可以找出种种理由。

  无论哪个国家的哪个行业,都希望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却是违背市场精神的,也是企业走向落后的起点,因为被保护起来的企业总是会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的,而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了企业的生命。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2004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