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2日 19:30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 | ||||||||||
国家审计署2003年审计报告再次引发了一场“审计风暴”。与此同时,刮起了“问责风暴”。显而易见的是,风暴之后最重要的是治理整顿。有人说,“整治风暴”已然来临。 关于依法治国、整顿吏治,我们经过了多年,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从态度上,当初更多的仅仅是“我想”,而非“我要”,从行动上,往往停留在表面功夫,“打只苍蝇”给人看,并不真正要“打老虎”。如此以来,“苍蝇”也逐渐变成了“老虎”,现在
从1999年前审计的摆设状态,到从此以后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尤其是今年主要针对国务院各部委的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的审计行动来看,即可一目了然。 关键还不在审计本身。审计还只是“阳光行动”,还只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问责与整治。 发现提出了问题,即使公开大白于天下,而不去追究责任,甚至不了了之,让问题成为被暴露出来又无法治愈的伤口,刺目地晾在那里,难免让人寒心,就难以起到惩戒的作用。这也是过去审计工作“审而不计”的状态。审计缺乏配套工程,长此以往,审计也就流于形式,变成了一个程序而已。 如果在审计之后,让“问责”跟进,查清原因,找到症结,然后对症下药,且力保药到病除,落实到“整治”上,那么审计的价值和意义就远远超出审计本身,也才能实现审计的真正目的。 而现实要复杂得多。从审计部门过去并不为人注目,到审计报告引发全民注目的“审计风暴”;从审计报告披露伊始的避而不谈,到后来的曲意辩解,乃至抵触、反弹、搪塞、躲避等各种“强烈反响”的出现说明,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尽管是在尽责,但现有的体制性矛盾也使其自身处在较为尴尬的境地:本身也是政府的一个部门,而要行使审计政府部门职责,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如果不是中央政府的要求和指令,这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李金华审计长说:审计不是“风暴”,而是透明。但要透明不可能建立在他“孤胆英雄”的美好愿望上,而应该有相应的体制和制度保障上。惟其如此,审计才能成为“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工具”。而完善的审计制度,如果没有相应的惩治、解决措施,则审计制度、审计工作又可能成为整个行政体系中的“孤胆英雄”,从而最后也就仅仅成了一场风暴,风暴过后,或许一切照旧。 这就提出了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解决审计工作独立性的体制矛盾?有人建议,要么提高审计署的地位,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要么审计部门应独立于政府之外,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不管怎样,关键还在于能够不受干扰地独立主动地进行审计。否则,审计就很难摆脱“风暴”的运动式状态。因为,它随时可能因为政策的变化,而无法自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