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破窗理论”再流行下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 08:07 新京报 | |||||||||
近日建设部最新的资料表明:今年房地产市场的一半需求是拆迁拉动的,而拆迁引起的信访量也剧增,仅今年上半年征地拆迁上访量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量。(《新京报》)这份资料证实了我几个月前在《给温州购房团一枚大勋章》一文里的一个观点:“政府通过大规模拆迁,一方面获得大量廉价土地,另一方面‘制造’出大量的房屋需求者。”根据建设部统计,一季度的拆迁信访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三倍。今年以来到建设部上访的人数,截至6月22日已有4026批、18620人,其中集体上访905批、13223人,个体上访3121批、5397人,
建设部官员分析说,部分地区的城建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一些建设项目的规模超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规模过大造成设施闲置、土地和资金浪费。房地产市场的一半需求是拆迁带来的被动需求,不是正常发展形成的,局部地区存在供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和区域不平衡,这和城市建设规模过大、拆迁量大有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距离。大规模举债搞城市建设是一些地方政府建设城市和经营城市的基本想法,但缺乏与之配套的良性风险约束机制,容易导致地方投资超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无限度扩张,不少地方建设项目投资超出了其可支付能力,直接造成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有些地方采取压低拆迁补偿、限时搬迁等损害被拆迁人利益的做法,引发拆迁纠纷,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官员动用的是公共资源,风险基本上全都由“公家”其实也就是地方百姓来承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无法形成“良性风险约束机制”。事实上,谁都明白,通过这种“先破后立”的方式拆除民房、制造需求的做法,其实质是经济学中的“破窗谬论”。这样通过行政的破坏性力量制造出来的大量需求,也必然造成一波又一波的经济过热。因为它“超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而且严重超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最后导致的,必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空心化”———大量的房屋闲置、大量的土地和国有资产浪费“抛荒”,而很多居民却流离失所生活无着。 之所以一些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推行“破窗谬论”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因为它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好处:GDP的增长,地方财政通过征地卖地获得巨额收入,并且许多官员由此获得政绩。个别官员还可以从中和房地产公司里应外合,获取巨额的个人私利。也就是说,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可以得到很多好处,却只需承担小小的风险。像嘉禾一样幸运地得到媒体长时间关注的毕竟是少数,大量的拆迁事件都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事实。 尽管我们提出了新的、可持续的、告别GDP崇拜的科学发展观,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归根结底是在利益的不断博弈中完成的。观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是制度安排,是利益博弈中的制度安排。通过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司法诉讼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利益表达机制,保护普通公民的利益,改变他们传统中的在与地方政府博弈中的绝对弱小地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惟有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才是经济持续进步发展的恒动力,也是有效限制政府的权力扩张、遏止行政主导型经济周期性过热的苦口良药。 □童大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