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链式公示”才能防患于未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 08:06 新京报 | |||||||||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的2004年审计报告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告中揭露出的巨大资金黑洞让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在监察监管的部门和机构都长年运行的情况下,在对国家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的效率还是如此低下?我认为,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信息不公开,是导致资金利用率低、黑洞存在的一个关键原因,也是导致监察监管部门的日常实际不作为的原因之一。
而据中新网7月5日消息,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令狐安接受采访时透露,根据总理指示,审计署开始酝酿研究审计结果公布制度,未来要做到所有项目的审计结果全部公开。这当然是一个进步,但其实,这仅仅是第一步,要想在体制上不作出巨大变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资金利用效率、预防新的资金黑洞的产生,不仅仅从审计关口,而从资金流通的各个环节上通盘考虑,加强资金在预算、拨付、收支以及在审计过程中信息的“链式公示”显得很有必要,而且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选择。 所谓链式公示,是指在资金的流通链条中,利用合适的媒介,追本溯源、自上而下地把资金的数量和处置结果信息处处公示,包括在不同部门不同对象之间每一个相互链接环节的信息公示。 首先是预算的公示,这不仅要求政府部门做到,企事业单位也必须做到,而且更应该做到。因为,预算一公开就等于是给了社会和人们一个相对透明的总体标杆,资金计划流向哪里,数量是多少,对照标杆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反映,人们对资金流向也就会有一个比较宏观的趋势把握。资金的预算公开也能发挥相同的作用。而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涉及到财政拨付时,做到拨付信息的公示能使人们对资金的总量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把握。财政拨付资金总量的数据库建立就相当于源头数据的建立,它是一切下游信息的基础,公示的意义非凡。 其次是收支信息的公示,这是保证国家资金能有效利用的关键。资金有没有落到实处,有没有公正合理地得到利用,都取决于这个阶段。但这个阶段相应也是最最复杂的阶段,因为它涉及到资金的分流、转化、吸收和消化,而且分散在各个环节各个链条,因此最难控制也最容易出现漏洞。同样的道理,国家资金日常收支的信息公示有利于控制其流向,有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并且能有效预防人为操作的资金黑洞的形成。 再者,审计公示的作用也不能低估。虽然由于固有的职能限制,审计工作往往是在年终岁末或者事后进行,预防的效能不强,通常会给人一种“亡羊才补牢”的消极印象,但是其“揭露问题”、“查漏补缺”的实际职能,还是会在规范国家资金利用方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并且形成对贪污腐败行为的强大威慑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近几年的有着强大影响力的审计报告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就是一个明证。况且,近来审计部门酝酿的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应该算是提升审计部门“预防”功能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而使审计工作常态化、加强日常审计的力度显然也是防止国家资金流失、提高利用效率、提升审计部门效能的一个发展方向。 一旦实现各个环节的信息公示和积极调控,那么就像一个水库系统一样,资金的总量、分流量都会联结成一个可以明确控制的、能够清楚统计的数据系统,这对实现国家资金效率的最大限度的提高、对实现贪污腐败等资金黑洞的最大限度的预防都是很有积极作用的。而一个高效廉洁的资金利用系统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可、社会稳定进步的积极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周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