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财经杂志秀之《中国科技财富》2004 > 正文
 
IT业的专利之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 16:59 《中国科技财富》

  一流企业卖标准,这已经是共识。可以卖的标准更多的表现为专利。在知识密集的IT业,专利往往是商业竞争的核心。拥有专利,意味着拥有进入壁垒、合作筹码或者打击对手的武器。

  牛仔接受橄榄枝

进入伊妹儿的网络豪宅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年初被收购流言弄得不胜其烦的SUN,在4月份终于爆出了大新闻:接受微软开价16亿美元,就专利和反垄断官司与微软达成协议。协议的重点是微软向SUN支付9亿美元解决专利问题,同时双方就彼此使用对方的专利达成了共识。

  据报道,SUN与微软的协议达成颇具戏剧性。以牛仔形象闻名全球IT界SUN公司CEO McNealy首先给微软CEO鲍尔默去了一个电话,于是这个戏剧性的协议就开始了运作。只不过后来因为微软在欧洲的麻烦,这两家公司没有悬念的协议被晚到4月才被公布。

  在SUN官方的网站上,这个协议达成被描述成了正义凛然行为:为了降低客户的成本和系统的复杂性。但是IT评论家们的评论从来都是这么有穿透性:SUN和微软的和解,骨子里与SUN近期营收欠佳,大额亏损有关,更重要的是SUN和微软都要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Linux。

  回顾更早些时候SCO状告Linux的内幕,这个和解就不会因为McNealy“正义的牛仔”形象而分外诧异。SCO状告Linux内核侵犯了其专利。其实状告之初就事有蹊跷,Linux发展多年,SCO状告Linux应该早就开始,为什么现在冒被狂热的Linux开发者痛恨的风险,打这场未必有利可图的官司。后来曲折的细节才被挖掘,原来为SCO买单的大老板还是微软这个巨头。

  SUN和微软的恩怨起始于SUN的编程语言Java。Java一次编程多次运行的好处并没有给SUN带来多少利益,倒是IBM通过Java和Linux找到了对付微软的利器。当微软宣布拒绝让SUN的Java虚拟机在windows平台运行时,SUN首先的反应就是拿起专利和反垄断的武器和微软见个高低。但是现在SUN发现自己的枪口有点偏离目标,在连续营收下降,巨额亏损的镇静剂作用下,牛仔火爆的脾气也开始冷却。于是McNealy要与鲍尔默叙同学旧情也就顺理成章。

  其实早从2001年开始,与SUN同列UNIX阵营的IBM就开始悄悄行动起来,逐渐从封闭的UNIX平台向开放的Linux平台过渡,现在IBM开始收获当年在Linux的播种,SUN则尝试累计亏损44亿美元的痛苦。而微软隐秘地支持SCO控告Linux也好,与SUN妥协也罢,其实目的都只有一个:Linux。而SUN则是收了钱,同时借助Java在企业级市场筹码,换来了微软.net平台的人气。

  透过这场眼花缭乱的表演,商业利益的铁律或明或暗,但是牛仔铁汉McNealy也不能免俗,利益毕竟是CEO的职责。

  英特尔低下高贵的头

  和SUN、微软的10年恩怨了却不同,英特尔是处理器甚至IT行业的贵族。长期高速发展和很高的毛利率,垄断全球处理器市场并开始把手伸到通讯、智能设备领域。英特尔没有营收的困惑,更没有亏损的忧虑。但是英特尔还是为一场还没有结束的专利官司,向Intergraph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支付2.25亿美金。

  钱对英特尔而言不是问题,问题是英特尔这个处理器领域最具技术领先性的公司,必须要向一个小公司支付处理器专利费。在Intergraph的网站上,有着近乎编年史的专利官司详细资料。英特尔支付专利的缘由,也是因为开发的被称为安腾处理器家族而用到的并行处理技术。

  遗憾的是英特尔安腾处理器的命运并不如它的前辈一样,出身之初的2001年就遇到全球经济不景气,更要命的是安腾并不是一款向下兼容的处理器,而是采用了一种叫EPIC(显性并行计算结构)的技术。而正是这种结构侵犯了Intergraph PIC(并行指令计算)的专利。Intergraph公司2003年的销售额不过5亿美金,PIC是1992年开发C5处理器而申请的专利,现在因为Intel的专利官司而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其实Intergraph状告的对象是戴尔这样使用安腾芯片的服务器供应商,但是聪明的戴尔早就与英特尔签署了免责条款。意思就是戴尔不会因为英特尔芯片的法律问题而承担责任。Intergraph公司已经明确表示,并不会因为英特尔的大方就此结束专利官司。在Intergraph下一个指控名单上,赫然列着IBM、HP等英特尔的合作伙伴。近两年,Intergraph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专利诉讼。

  在Intergraph网上,Intergraph公司关于高性能计算的专利还有“CLIPPER”,Intergraph公司认为Intel公司早在奔腾的生产中就侵犯了其专利。最后的结果与此相似,1997年以Intel支付3亿美金而了结。有同样命运的还有AMD和TI,几乎世界主要高性能计算芯片供应商都成了Intergraph公司审查的对象。

  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主审法官威.马凯的解读可能更接近于事实:威.马凯认为大公司其实并不特别需要专利制度,他们需要专利的目的是作为保护措施。这个保护措施是为了对抗一些小公司,他们可能发明公众需要的技术并获得专利,但是这种专利并不是为了用在生产线上,而是为了迫使大公司与其谈判。

  显然英特尔并没有完全听懂马凯法官的话,或者虽然听懂了仍然很不小心的上了Intergraph的船。

  惠普落井下石

  惠普与Gateway的专利官司,按照华盛顿邮报标题的理解:惠普欲独霸PC市场。惠普与Gateway的官司起源于两起收购,这场官司的来源是惠普收购的康柏数年前状告Gateway收购的eMachines,按照当时达成的和解,eMachines是要向康柏支付相关的专利费。但是作为新主人的Gateway并不乐意支付这笔费用,结果自然是对簿公堂。

  说惠普要独霸PC市场,现在显然还很勉强。全球市场的老大是戴尔而不是惠普。惠普之所以要打这个官司,正如评论家所说,提高惠普专利的财务贡献。为此惠普成立的新的知识产权部门,强化技术授权的管理。但是IDC的分析师Roger Kay认为事情并不那么简单。Gateway在2003年财年已经亏损5.26亿美金。而在2001年,Gateway和当时的康柏、戴尔同为美国市场三强,是康柏、戴尔的有力竞争者。

  去年惠普以微弱差别在全球市场落后于戴尔,惠普趁Gateway危机时将其送上法庭,很可能理解成一种清场行动。

  Meta集团分析师Steve Kleynhans表示:“目前,PC制造商乃至整个IT界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认识相当深刻。尤其是像惠普这样的大型企业,他们在技术研发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惠普此举并不仅限于阻止竞争对手使用其专利技术,同时也希望通过维护知识产权来获得持续利润。”

  Roger Kay解释说,通常像惠普和Gateway这样级别的公司有专利纠纷,应对的办法就是相互授权。曾经的PC强人Gateway也拥有大把专利,遗憾的是从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后,现在要找出打动惠普的专利非常困难。

  女强人卡莉——惠普的CEO攻击性勿庸置疑,一如当年惠普和康柏的合并,这次面对Gateway时,惠普不会手软。有分析师认为惠普这样做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分析师判断的依据是“这个官司突出表明PC市场的价值被攥在少数人的手中”,目前还很难预测官司的结果。但是Gateway雪上加霜确实很明显。尽管Gateway还是惠普支柱业务打印机的重要合作伙伴。

  任正非的“灰指甲”

  2004年初发生在美国的几场官司有让人隔岸观火的机会,但是回顾一年前中国企业华为在美国遭遇的专利官司阻击,多少能品出多余的味道。这个味道就是对平常商业官司的态度。

  思科状告华为,用华为的话讲是“华为国际化的步子有点操之过急”。思科起诉华为时,华为的产品在美国不过卖了10余台,属于忽略不计的业绩。但是思科股东心间自有针刺的敏感。正如商业周刊的评论:华为的低价销售行为威胁了思科过70%的毛利。思科起诉华为也就自然而然。

  关于这次专利纷争的实质,任正非有很精辟的比喻:灰指甲。任正非说思科起诉之初,一些人认为华为全身上下都是黑的,洗洗后又成了灰的,后来大家帮帮忙,结果是并非全身上下都是灰的,只有一个脚指甲是灰的,这个灰指甲华为自己拔掉了。

  任正非说的洗,一个方法是华为每年有高达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证明了华为不可能有什么原罪;其次是一位美国大学教授在华为北京研究所充分研究了代码后的证词,这是美国专业人士的判断。但是最关键的还是3Com董事长的证词,这并不是一般人的证词,而是以太网发明公司董事长的证词。而3Com和华为在官司后宣布合资,则是更强有力的证明行动。

  从战术上讲,华为的应对非常成功,结果也不错,双方和解。从战略上讲,华为操之过急的判断依据在于,现在并不是华为打到思科老家的最佳时机。

  从技术上讲,思科给华为设置的“灰指甲”是思科的一种私有协议。由于思科在网上运营设备领域占据绝对领先的份额,华为新产品要想打入这个市场,就必须兼容这个协议。这是华为或者其他后来者绕不开的关口。

  从国内企业的整体水平来看,华为无疑是最注重专利保护和技术原创的公司之一。但是当华为刚把脚迈到美国市场时,一不小心就被抓住了“灰指甲”。类似的经历日本公司也有,不过时间要回溯到六、七十年代。现在的日本公司,已经能够娴熟的运用专利武器争取商业利益了。有统计数据为证:2004年初,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了2003年度获美国专利最多的10大公司,它们依次排序为IBM(3415件)、佳能株式会社(1992件)、日立公司(1893件)、松下公司(1786件)、惠普公司(1759件)、米克伦技术公司(1707件)、英特尔公司(1592件)、菲利浦公司(1353件)、三星电子有限公司(1313件)和索尼公司(1311件)。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公司的专利技术含量并不都是那么高,日本公司通常会将专利拆分成几个去申请,这样在数量上能够占据优势,最关键的是这给潜在的对手一个威慑,官司并不只是美国人会打。

  遗憾的是中国公司在此方面还差之甚远。要到美国去玩这个游戏,中国企业还要积攒足够的专利砝码。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