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新丝路——谈中国新世纪的南亚战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2日 11:17 南风窗 | ||||||||||
石齐平(香港) 印度崛起了;印度仍在崛起之中…… 当全球还没有从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复杂效应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又一个“10亿级”的大国蠕动了。
面对着印度的变化,及这个变化对全球政经战略形势带来的冲击,中国怎么看?美国怎么看?全球怎么看?更重要的是,中国怎么办?中国该有什么新思路、新作为? 印度崛起之路 首先,受到广泛关注的是印度经济增长的表现。去年经济增长率达8%,其中有一季达10%以上,超过中国。同年,印度第一次从债务国名单中除名,外汇储备增加到破纪录的1116亿美元。 印度的变化,始自上世纪90年代。在此这前,自1947年独立始的40多年时间里,印度始终采取锁国政策,且限制私人企业,经济表现严重滞后。90年代开始,受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启发与刺激,才开始改革,转向开放。最近担任总理组阁的辛格,时任财政部长,是印度“改革开放”的推手,极力推动国企私有化,央行透明化,成效卓著,被誉为印度经济现代化之父。他的复出,使国际投资界对印度信心大增,投资银行高盛认为2035年印度经济将达英国水平,2050年世界经济三大国分别为美国、中国与印度。 印度经济前景被积极评估,除了印度明确地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外,另有两大原因。一是印度所拥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包括: (1) 人力因素。脑力好,逻辑能力强,工资却低(相当于美国同类工作工资的1/10),因此其软件业、医疗业异军突起,成为核心支柱产业,全球知名。 (2) 资本市场成熟,法律体系完整,包括法治文化,整体而言,优于中国。 (3) 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55%(OECD国家平均为63%,中国仅为32%),最突出的即为前述之软件业,产值占GDP竟高达17%(中国为1%)。 (4) 人口年龄结构年轻。2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之比重为53%(中国为45%)。且与中国同样重视教育,未来6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翻一番。 再加上印度人熟娴英语,时间区域与美国正好日夜颠倒,遂取得来自于美国在软件、秘书、科技研发等方面大量的外判工作机会。 在改革开放政策及核心竞争优势之外,第三个重要原因,则为美国的“加持”—刻意对印度经济发展加以扶持。 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加持” “加持”,又叫“灌顶”,概念源自于藏传佛教,意为对某一对象自外源源不断导入元气或功力也。 上世纪二战结束之后,印度在外交上表面奉行中立之“不结盟”政策,其实,则与苏联保持密切关系。当时,美国在南亚地区的盟友是巴基斯坦。1996年,民粹色彩强烈的印度人民党执政后,积极发展核武,1998年进行核子试爆,美、印关系为之恶化,克林顿政府为此对印度实施禁运。这是两国关系最恶劣的时期。 其后,由于印度经济改革成功,高科技产业尤其突出,班加罗尔甚至跃升为全球著名科技城市之列,另一方面,对印禁运完全不能改变印度拥有制造核武技术和核弹的事实。因此,在小布什执政之后,新任国家安全顾问赖斯研拟美国对印度新政策的思维架构,一改敌对而为友好。“9·11”事件后,美国宣布解除对印度之禁运。2001年底,印度总理瓦杰帕依访美,与布什举行峰会,决定于2002年11月正式成立“美、印高科技合作集团”,自此,印度与美国之间开始形成了“实质的”战略伙伴关系。 “美、印高科技合作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架构)的意义,不仅是两国在信息科技、医药开发、太空及国防研究各方面的密切会商及合作,而且通过此一“集团”架构,美国政府在政策上鼓励美国科技公司将大量工作转移到印度,大力“加持”印度的科技产业及经济发展。很明显,“集团”架构的思维不止是技术、产业及经济层面的,它涉及美国新世纪国际战略部署中的“扶印制中”策略。长远看,美国选择了印度作为在亚洲除了日本之外的另一重要战略伙伴,其针对性昭然若揭:就是中国。 今年2月,印度与美国举行了高规格的军事演习,亦可视为美国新印度战略思维的佐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印度学者纳拉帕特提出了“亚洲—北美公约组织”(又被称为“亚洲版北约”的拟议,主张联合主要亚洲及北美地区的国家,包括印度、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科威科、巴林等,但不包括所谓的集权国家或宗教国家。其用意与构思,似乎与美国的新印度战略颇有声息相通之处。 中国面对的战略新形势 “9·11”事件对全球战略形势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美国藉反恐之名,攻打阿富汗,不但改变了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甚至将势力伸入到过去“不得其门而入”的中亚,目前美军在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3国租用6个机场,也在土库曼驻有军事人员。美军的“落子”,不仅与盘踞在塔吉克的俄陆军摩托化步兵和空军基地形成对峙,在战略上,也与美国及印度的新南亚战略架构有所呼应,对中国的西部与南部构成了隐然不利于中国的“外势”。 与此同时,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部署也未见松懈。美国与日本“美日安保条约”的修正,日本“有事法案”的主法完备,美国与台湾军事合作的强化,美国与东南亚特别是与菲律宾关系的增进(菲国同意美军进入协助平乱),及企图重返越南,租借金兰湾等等,均如项庄舞剑,其意图与针对性不问可知。 中国正在崛起,并强调要“和平崛起”,但“中国威胁论”却始终挥之不去,特别是美国在一帮对中国持有潜意识敌意的政客主政下,可以预期,基本由美国主导的以中国为对象的战略大包围形势将日益明显。中国该怎么办? 从历史中寻思路 印度或南亚,对于今天中国13亿人民,或许是相对陌生的,但历史不是。面对新世纪的亚洲战略新形势,中国或有必要从历史中去寻找一些经验、灵感或启发。 中国人一般在历史中寻找印度,必会想到唐代的玄奘或晋代的法显;其实,更早的时候(公元前138年及135年),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其副使都到过印度。至于“民间”往来,《史记·大宛传》中已记载大夏国经与印度贸易取得蜀布,可见当时贸易已盛。 《史记》中提到“蜀布”,很有意思。原来当年张骞及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打通的是中印往来的北路;北路之外,其实还有南路,大约起自云南,经缅甸,然后进入印度;甚至陆路之外,更有水路,由广州,经马六甲海峡,抵孟加拉湾,到恒河流域。“蜀布”,自然产于四川,足见四川与印度贸易古已有之。相传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约在今云南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南百公里),战略上就是要维护南路贸易的畅通。历史学家许倬云在其文章中有如此论述:蜀地为西南地区扇形之扇纽所在,可与中原不相关涉;又说,近来研究西南丝道,起点也全是在成都平原。种种证据显示,在海权世纪未来临前,中国与境外关系,多经由如今看来反而是交通艰难的西部或南部通路。然而这样的经贸通路与战略思维,随着十五六世纪后海洋文明的兴起,被根本地颠覆了。 近500年来,尤其是近150年来,中国的战争多来自东边,来自海上;中国的经济商机也多来自东西,来自海洋。影响所及,战时,东部及沿海地区遭受的破坏大于西部及内陆,和平时,东部及沿海地区的繁荣又远胜于西部及内陆。此等现实,终究也决定了当代中国的东向发展思维与战略视野。但必须说,这未必是恒久正确的。 借用当代“密度经济学”(经济发展围绕市场,而市场多由人口聚集所形成,人口密度高之地区因之乃成为经济产业发展之“利基”)的概念,若从上海开始,通过轨道建设,经南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仰光到印度,全线串连,整个“线域”人口即相当于全球一半。以当代交通通信运输技术,此等工程并不困难,而其带动的商机潜力至为可观,特别是在中国及印度双双崛起之后,更难估计。 新思路·新丝路 这样的思路,对中国,对印度,对南亚,对东南亚,都很重要。 前已言之,中国古代没有忽视过中国同南亚及印度的关系,及至近代,才罕见言及,好似印度真是一个遥远的“西方世界”。直到抗战时,日军占领了中国自东北以下到华南的沿海地区,还同时拥有了台湾、香港、菲律宾及几乎全部东南亚,使到中国对外通路全被封锁,才再度想起了古之“南路”,以打通滇缅公路来维持与外界的联系。时移势转,新世纪随着中国、印度的先后崛起,及交通通信革命性的进步,东亚与南亚之间,中国与印度之间,一条另类丝路,一种新的世纪性战略联系的架构,似乎正在浮现之中。 迄今为止,基于战略考虑,中国与缅甸、阿富汗、巴基斯坦在公路建设及港口兴建上,已展开了远较过去更为积极的合作,从中国宏观战略角度来看,此等努力为中国西部及南部打通出(印度)洋之路的思维与作为,是值得肯定也值得期待的。然后毋庸讳言,此等战略思维有其跃然而出的针对性。 现在,考量到前文分析的相关趋势:印度正在快速崛起;美国对中亚、南亚及东南亚的积极介入;及中国与南亚尤其是印度曾经存在过的历史轨迹,我认为一个与中国现行的南亚战略平行不悖,甚至可相辅相成的,以印度为核心对象的新南亚战略,应该给予积极重视。 这个以建立新世纪中国与印度新战略关系的思维架构,至少应包括:(1)强化对印度与南亚的研究,并积极且大量培养相关人才;(2)加强中、印文化及教育交流,扩大教师及学生互换规模;(3)积极推动中、印双边经贸、技术及产业合作,并以建立两国自由贸易区为中程目标;(4)扩大“上海合作组织”,邀请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各国加入;(5)推动中、印两国军事交流及合作;(6)积极研究协助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 总之,21世纪的中国大战略必须依托大陆(欧亚大陆),面向海洋,一出太平洋,二出印度洋。建立在此等战略形势上的“和平崛起”,才是可依恃的,可长可久的“和平崛起”,也才真正有利于泛亚地区的安定与繁荣。- 本刊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未经《南风窗》同意任何报刊及网站不得转载,本刊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如需转载,请与南风窗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