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传统精华的中医药业走在现代化的歧路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2日 10:13 南风窗 | ||||||||||
关于中医与中药的所有探讨,都可以从鲁迅的散文谈起。 “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3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
一提起中医,很多人就会想起课本里当范文读过的鲁迅的文章。鲁迅因父病不治而萌生学习西医的念头,东渡日本接触西医后的“我”,在对比之下渐渐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对这段文章,可以有几个角度的解读。 在中医历代名家的传记中,我们不难发现因亲人不治而立志学医,悬壶济世成为一代名医的例子。他们没有想过怀疑中医本身,因为那时并没有另外一个医学理论体系供他们比较选择。 世界变化了,对照传统文化因为没能酝酿出现代文明而在新文化运动的疾风骤雨中被批驳得体无完肤、在其后的历次社会主义文化运动中几乎被连根拔起的命运,同样作为传统文化一分子,甚至是其中最成体系之一部分的中医,在世道维新的今日,何以独存? 幸好,面对生命时,人们总是很实际的。于是中医药在历经民国时期的“废止中医”、建国后的“中西医结合”之后,因为西医偶尔也会说出“我们没办法了,要不你找中医看看”的话,于是在“死马当活马医”的夹缝考验中,中医药凭借疗效而仍然固守一隅。 而对比今日之日本,与中药同源的汉方药,虽然也曾在明治维新之后被全面兴起的西医冲击得七零八落,却依靠看得见的疗效得以复兴。在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扶持之下,日本处方用汉方药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更是占据了近80%的份额。 当我们羡慕日本在该领域的成绩时,对方却表示,他们非常缺乏中医理论经典的研究,目前还仅仅停留在汉代《伤寒论》的水平,虽然有汉方药,但并不具有“永久的优势”,“永久的优势”只有中国才有。 我们有吗? 对鲁迅文章第三个角度的解读,也是最直接的回答,可以用我国中医耳鼻喉科的奠基人干祖望先生的一段话来代替—“现在甚至把捏脊的、刮痧的、甩甩手、按摩脚底、取几个阿是穴针刺一下、祖传秘方等民间疗法,甚至愚弄骗钱的东西,统统贴上一张‘中医’的招牌来哄人取巧。更滑稽的是连美容院都爱穿上‘中医’的外衣,这种污泥浊水四面八方向中医身上泼来……为什么没有人来登高一呼‘这都是假的’呢?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真正的中医是怎样的,不知其真,焉别其假。” 而中医沦落至今日之状况,除了游医之害,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并没有按照中医的规律培养中医。湖北中医药学院的陈国权教授一语惊人:“我们的中医药院校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早已不能!!数年内也不能!!!”单看课程分布,中医药院校里的西医课设置约占31%,中医课只占43%,其余26%为公共课。而见效明显的言传身教的师徒制,因为得不到国家承认,早已消亡。著名老中医李今庸有诗为证:“吾人生性太愚钝,发展中医愧无能。卅年教学工作苦,培养自己掘墓人。” 中医药当如何自存?答曰:一定要现代化。怎样现代化?何种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包裹,我们从中取出哪一个做自己的目标? 我们的中医药和我们的文化一样,走在现代化的歧路上。无论是钻研药性、提取符合西方医学标准的化学单体,像我们发明抗疟新药青蒿素那样;还是按照西方的产权原理搭建制度框架以保证虫草之类珍贵原料药的供应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上;或是像李嘉诚从产业介入、整合资源,打造国际销售渠道的企业式努力;都建立在中医学的源头活水之上,他们的选择构成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路径组合。 然而对于那眼源头活水,在现代化之名下的处境却令人不免担忧。有老中医自嘲,“我们是一代完人”,“完蛋的人”,人将死,薪尽而火不传。反思中医药的教育与传承,当是时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或许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去年开始,互联网上对中医药现代化的争论开始从专业网站蔓延到综合类大众网站,而今年出版界接连推出或重印探讨中医药的畅销书:《思考中医》、《走近中医》、《中医文化对谈录》等,其中《思考中医》在广东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数月占据科技类排名第一的位置。 无论何种现代化,都不应该是失去了传统精华的现代化。 撰文/刘 阳 本刊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未经《南风窗》同意任何报刊及网站不得转载,本刊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如需转载,请与南风窗联系。 《南风窗》系列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