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2日 07:27 中国青年报 | ||||||||||
高占军 美国启动加息脚步,中国的货币政策将何去何从?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因货币、信贷大幅增长,投资过热,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各方对货币当局应否调升利率进行抑制,争论十分激烈,观点尖锐对立。争论的实质,不在加息的必要性,而在于加息的前提是否具备。其中,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中、美之间的利差。
美联储此次升息前,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利差高达一个百分点,由此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套利,并迫使中央银行为维护汇率稳定,被动地投放基础货币形成外汇占款。同时,为防止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不得不以高成本发行央行票据在银行间市场做对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过大的利差一日不去,人民币加息的动力就明显不足。正因如此,5月份之后,有关方面采取了较多的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控经济,来替代货币政策。 以行政手段调控经济,毕竟事出无奈,但因控制住了信贷这一“总闸门”,效果却相当显著。这使得升息的压力有所减轻。此其一。 其二,人民币升息与否,不仅与美联储利率变动的方向有关,其变动的幅度更为重要。此次上调25个基点,对中美利差仅有微小影响,在当前经济调控已见成效的情况下,中国完全可以等美联储二次加息之后再行动也不迟。 其三,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也没有开放,这一点使我们的货币政策可以较多地考虑国内的经济情况,未必一定要完全依美国而动。2001年,美国连续11次降息,人民币利率并没有随之下调,便是先例。 美联储上调了联邦基金利率,但短期内人民币升息的压力并不大。即便加息,也需要策略,以时间换空间,待美国再次加息之后寻机而动。这样,可加大以各种途径涌入的外资的投机成本,迫其撤退,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操作弹性,并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