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能带动小城镇建设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1日 09:06 新京报 | |||||||||
《中国青年报》6月28日报道,北京顺义区马坡镇某小区的小城镇户口指标已排队到2007年底。尽管外地市民需花费25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投资”,然后再忍下不是“市场价”买房的一百个不情愿,但“高考移民”的家长还是挡不住“北京户口”带给他们的巨大诱惑。 为什么一枚几厘米的户籍章背后,会招来成千上万的外地市民排长队?为什么北京
依靠移民拉动城市化是国际通行做法,但一味依赖特殊资源换取投资是否恰当,还需要理性对待。毕竟户口不是小城镇发展的惟一,假如片面依赖行政途径添加外来人口,使城镇居民户口盲目增容,势必造成类似“高考移民”的虚假城市化。因而,一个有远见的政府,必须弱化投资行为的行政手段,切忌将一种正常的户籍制度,演变为特殊的商品资源。 移民是中国经济要素流动的一种传统,但当代小城镇建设必须减少投机成分,避免新移民形成一种新的不稳定的流动状态,同时让那些真正的投资者享受各项公共服务,而非一纸户籍上的空文。这样才能让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富裕的一股新力量。 眼下,在吸纳外来移民时,必须先配套与住房有关的文化、教育、体育设施,使道路、交通、绿化、供水、排污优先得到解决。否则,即便小城镇星罗棋布也无法实现供给充足。这一点,北京必须慎之又慎。因为片面用“户口房”拉动投资,有可能造成耕地流失,也将导致农业资源配置出现失调,从而形成一个有后遗症的“空壳小城镇”。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小城镇需要什么样的新移民?我认为,必须在公共设施质量、文化消费环境、道路信息系统方面与城市中心缩小差距。只有这样,小城镇才能成为分流首都人口的“蓄水池”,成为向农村传播城市文明的“二传手”。相反,新移民开出的将是一张空头支票,在户口入籍后很快会抽逃资本,使“经济迁移”变成“货币迁移”。 当然,寻找北京小城镇建设的正确路径是个区域化问题,单靠北京自身解决还有困难,也无法阻挡“高考移民”的进京脚步。关键需要国家加快制定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办法,打破人口流动特别是教育资源的垄断,使更多投资者以一种健康的竞争心态,自由进入中心镇和卫星镇经商务工,没任何压力自谋职业,自购住房,自行承担各种与法律而不是“身份”相符的权利和义务。 否则,不但“高考移民”的利益得不到法律保护,而且当没有“北京户口”作为拉动时,每年几万平方米的小区能卖给谁? □胡安东(北京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