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少波
当内地大中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越来越高,当越来越多的港人选择到珠三角置业,当中国跨过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当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内地安营扎寨,市场触觉极为敏锐的香港地产商再度嗅到了盈利的味道。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深圳,不管是内陆的成都,亦或是临海的青岛,港资二度抢滩内地房地产市场势头正劲。活跃其中的,不仅有香港地产
界的“五虎上将”,还有老牌的英资财团,而站在地产商背后的还有建筑师、测量师、地产代理……
地产巨头北上“圈地”
近期以来,香港地产商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在内地布下重兵,增加土地储备。
今年以来,香港首富李嘉诚先是宣布投入100亿元巨资开发北京市朝阳区东坝河350公顷土地,接着又斥资3.9亿元买下上海古北新区一块地皮,准备兴建15万平方米的住宅楼和商住楼。“和黄地产”是“李超人”进军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旗舰,“和黄地产”在日前召开的京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上宣布,该公司将投资30亿元在北京兴建姚家园,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其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该集团推售2000套住房,明年则是该集团内地楼盘推售的高峰期,总数在4000到5000套之间,广布于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珠海、东莞、广州等多个大型住宅小区。据悉,该集团在内地的土地储备超过400万平方米。
已经在上海、北京、大连、沈阳和广州等地拥有多个地产项目的新世界发展集团并未止步。该集团主席郑裕彤不久前出席一次公开活动时宣称,今后将继续加大对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香港另一位地产巨头、“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也在同一场合宣布,该集团正考虑投资发展靠近上海浦东的一两块地。该集团旗下的内地房地产公司“恒基中国”在京、沪、粤等地拥有20多个发展项目,上个财政年度的营业额劲增19.5%。香港地产“五虎上将”之一的恒隆集团则集中投资上海,投资额已超过12亿美元。
最令人关注的是,香港“地产之王”———“新鸿基地产”也宣布加入战团。该集团的创办人郭得胜出于稳健考虑,在去世前曾经定下规矩:投资内地房地产的金额不得超过该集团资产的10%,如今这一规矩正式被他的儿子打破。早在今年上半年,该集团副主席郭炳江即宣布,只要是好项目就会投资,今后不再设投资上限。该集团投资内地的大动作随即曝光:投资8亿到9亿美元(约62.4亿至70.2亿港元),在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茂大厦附近兴建一座标志性建筑物。
纵览港资这一轮攻势,不仅这些称雄香港本地楼市的地产巨贾声势浩大地斥资“圈地”,那些中小地产商同样不甘落后。人称“上海女婿”的罗康瑞凭借“新天地”项目,一炮打响,为瑞安集团在上海楼市闯出一条路。“东方海外”已经预留了数亿元资金,用于拓展上海的豪宅市场。记者认识的一位小型地产商,早在多年前已经悄然地在上海和广州分别建起别具一格的住宅小区。
在香港上市的中资地产企业同样高歌猛进。“中海地产”兵分几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建立自己的品牌,其在广州的项目更被称“明星级楼盘”。不断在内地啤酒、零售连锁等领域合纵连横的华润集团,也在地产市场掀起狂澜。老牌英资财团“太古”、“置地”蠢蠢欲动,在内地的大城市寻找抢滩的良机。
看好内地“入世”商机
港资这一波投资热,起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仍在蓬勃发展,引起业界的极大关注。追寻这一投资热潮的来龙去脉,有两条主线:一是分享内地加入WTO带来的巨大商机,一是香港的地产市道尚未走出低谷。
到内地投资的香港地产商无不密切关注着内地经济的脉动。从宏观来看,内地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发展,甚至在全球经济低迷的今天,仍能保持7%以上的增长,令港商赞叹不已。从微观而言,一度被视为奢侈品的住房和汽车,正成为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出境游、出国游的人潮更令人看到内地经济的繁荣。分享内地经济的成功,成为港商投资内地的驱动力。从过去集中开发高档写字楼,转为主力开拓个人消费的商品楼市场,香港地产发展商战略重点的转移,反映出他们对大城市居民购买力的信心。
加入WTO带来的商机是一个不容轻视的因素,正是它再度勾起了香港地产商的胃口。加入WTO近一年,中国政府信守承诺,不断向外资开放新的投资领域。跨国公司正纷纷把中国作为采购中心,外资银行在大中城市不断抢夺高端客户,第一家合资基金也已诞生……在内地居民消费力不断上升的同时,那些伴随着中国加入WTO脚步而进入内地的外国资金和人才,则成为撑起楼市的另一股坚实力量。据统计,去年非上海居民购房比例为18.95%,而今年上半年更高达25.8%。
与内地蓬勃的房地产市场相比,香港楼市则显得低迷不振。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楼市泡沫爆破,元气大伤。尽管香港的平均楼价至今已经比高峰期下跌了约60%,但是在供应仍丰、信心未足的情况下,估计香港的楼价仍可能继续走低。近期就有多家地产商变相减价售楼。香港市场的利润不再如过去那般丰厚,资金当然要进入新兴的内地市场寻利。以上海为例,不少物业的租金回报远高于港元利率。翻开多家地产公司的年报、中报,与香港业务大幅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们的内地业务却强劲飚升。
需要补充的是,尽管投资势头迅猛,但是香港仍是这些地产商的主战场。经历过市场的起落,港资再度进入内地市场也变得更为慎重、更为理性。而香港巨头与国际财团和本地虎的短兵相接,无疑会出现一番恶斗,令内地楼市的竞争更加激烈。
(本报香港专电)
香港地产资本“本土化”掀起“第二次浪潮”
港资为何卷土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