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地产业生机勃勃成“支柱”
弹指一挥间,变化让人如此惊喜:
1989年,人均居住面积才6.4平方米的上海人不愿提及住房这个话题,因为那是一个困扰了上海多年的难题。
2002年,当无数上海人和“新上海人”一起畅游房海,津津乐道于房价、房型、景观的时候,他们也许还未曾留意:上海房地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由1989年的0.7%,上升至6.4%,确立了在上海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人均居住面积也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2.5平方米。
从当年的难点到如今的支柱,是不断探求的脚步,带来了今天的生机勃勃。
助推上海经济
早在1989年,上海就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设想,计划在90年代建成4000万平方米住房,逐步改善上海市民的居住条件。随后确定拆除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再增建1500万平方米住房。然而按照当时财力,要实现这样的设想,得花上100年。
钱从哪里来?必须来自观念的突破。1992年,上海首次提出利用土地资源,将旧区改造与商业设施改造、涉外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的方案,多渠道、多形式地吸引和筹集国内外资金。土地批租,被形象比喻为“用上代人的钱”的改革方案,不仅宣告了上海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也撬动了上海这块巨大的房地产市场。源源资金就此不断涌入,上海房地产业的年开发投资由90年代初的不足10亿元飚升至去年的630亿元,1亿余平方米住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不断深化的住房制度改革,让上海人从此告别找政府等分配的传统住房观念,昂首走入房地产市场,逐渐成为住房消费的主体。
———住房上市“得”一块。1994年起,上海以广大市民能够承受的价格,出售成套独用公房。至今,全市已出售公有住房8000余万平方米,约占可出售公有住房的八成以上,六成以上市区居民因此成为“不动产的拥有者”
。———住房消费信贷“借”一块。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行住房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凡参加住房公积金的职工,购房时每户可最高申请10万元的政策性低息购房贷款。1993年起上海又大力发展商业性个人住房消费信贷。
截至去年底,上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已达266.4亿元,个人住房商业性贷款余额达638.8亿元。
这些措施与政府降低税费“让”一块,市民自己增加部分投资“贴”一块加在一起,极大促进了上海市民的住房消费能力。
投资与消费“两轮并转”,使上海房地产业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上海房地产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去年,上海房地产增加值已经达到316.8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2.4%上升至12.3%。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既直接带动了建筑、装潢、建材、家用电器等行业的发展,又壮大了第三产业的规模,促进了全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
提升城市功能
来自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至9月,上海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已经达到1403.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2%,存量房买卖面积达12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2%。境外和外地人士继续保持“去上海买房”的热情,前9个月已经购走上海房3.4万套,占预售总套数的22.9%。
各方看好上海房地产市场,因为上海已经明确提出建立一个适宜国内外人士居住的“宜居”城市;因为上海持续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更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日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系已在上海基本确立。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系,首先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年7月,上海全面实行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制度,这标志着房地产一级市场的土地供应方式更为透明。同年8月,上海又宣布取消商品住房内外销之分,全世界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尽情挑选上海各类住宅,享受平等待遇。
促进二三级市场联动,房地产市场步入“梯度消费”的良性循环轨道。十年前,上海的存量房年买卖面积才40万平方米左右,如今这一数字已经直逼1500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与存量房销售面积比例的不断拉近,被视为市场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迅速成长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穿针引线”,极大方便了消费者买房租房。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企业,也逐步承担起了住房消费者“好管家”的角色。
规范房地产市场的经营行为,关键还需要完善房地产法制建设。十年来,上海相继出台了《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上海市房屋租赁条例》、《上海市居住物业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了覆盖房地产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政策法规体系。遍布全市区县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及时向消费者提供房地产信息和价格评估、合同公证等一门式服务;建立上海房地产网站和房地产登记资料的公开查阅制度,也畅通了居民对各类住房市场信息的查询渠道。
这些,都实实在在提升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功能。
力求百姓满意
上海房地产市场目前基本形成以“本地客户为主、居住置业为主、大众需求为主”的格局,并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广阔的百姓需求为今后上海房地产业继续保持稳健提供了保障,也预示着一切市场行为必须以“让百姓满意”为最终目的。
去年10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宣布:上海廉租住房制度经过两轮试点探索,开始向全市范围推开!那些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均居住面积不到7平方米的“双困”家庭将获得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切实改善住房。在上海先后解决了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2.5平方米、4平方米以下特困户住房问题后,廉租住房制度的建立,意味着符合上海实际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记者从市房地局获悉,目前,全市已累计受理廉租住房申请家庭3696户,经审核后,2726户家庭获得了租金配租,117户获得实物配租。
历经10年的“365”危棚简屋改造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上海又启动了2000万平方米的新一轮旧区改造工程。让告别旧区的居民“居更佳”,上海不断探索旧区改造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动拆迁补偿实行市场价补偿办法,变按“人头”为数“砖头”;继续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酝酿旧区改造土地招标拍卖政策……落脚点只有一个:让更多群众得到实惠。
十三年,走过的每一步都历历在目。十三年,大胆改革带来的是人民生活质的提高。深入探索,锐意进取,上海房地产业必将具有更强大的发展后劲。
本报记者张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