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
曾经有一部流行一时的电影叫《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用它来形容时下首次置业的年轻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自从房贷政策放开以来,北京购房人群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一直被当做楼市可持续发展的确证,被开发商们津津乐道。这些年轻业主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首次置业,他们所面临的困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次置业的人群之所以特殊,
不单是因为他们没有购房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处于选择的关口,而买房是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因素之一,会牵动一个家庭未来几年的许多重大决策。对于他们来说,置业的意义不止是选择一所房子,消费方式、家庭构成、职业规划等等都可能从此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他们面临选择的困惑也就可想而知了。
经验困惑
经验的短缺虽然不是首次置业的人面临的最大难题,但却是在购房过程中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尤其是许多楼盘相继出现入住问题之后。首次置业的经验匮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如何评估项目的优劣、性价比和升值潜力,在众多备选方案中挑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这看起来简单而直观的工作由于开发商的广告、媒体的推荐和自身生活经验不足而变得极富挑战性和不确定性,很多业主甚至除了户型之外,对于应该考察哪些指标都没有太多概念,更不用说对数十项指标进行综合比较了。其次是在合同上同开发商斗法,确保合法利益能够一一落实。虽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援助机构,但最终还得靠自己的经验积累。
资金困惑
大部分购房的人都会面临资金上的限制,北京楼市已经多元化到可以让任何人都永不满足的地步。年轻置业人群受到的限制从本质上与大多数业主是不同的。他们一般都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工作年限不长,由于初入社会,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生活必需品的不断配齐、同事同学关系的维护、各种社交场合的投入以及参加各种商业培训的开销已经耗去了大半收入,再加上恋爱、结婚,即使是在IT、金融、房产等高薪行业工作的,几年下来也很难有丰厚的积蓄。他们面临的不是能够买多好的房子,而是是否能够买得起房子的问题。所以,对他们来说,低总价房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同样总价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市内的小户型,也可以选择郊区稍微宽敞一些的户型。
根据购房人自身情况的不同,如果你是一个单身来闯京城的白领,没有父母兄弟同住,最多是二人世界而且短期内不打算生孩子,最重要的一条是你除了睡觉基本上不回家,那么迷你户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如果你能够稍稍忍受长一点的通勤时间、又看重安静清洁的环境,最主要的是单身或丁克的时间不想维持太长,那么价格偏低、配套完备、紧邻轻轨的项目无疑是首选物业。
另外,首次置业所需的资金集中体现在首付和装修费用上,所以一个开发商如果能够有效降低首付,或者菜单式装修,那么就能为他们减少很多压力。而这方面往往郊区的楼盘做得更到位一些。市内的小户型提供了精装修,节省了很多装修精力,但单价也上浮了不少。
发展困惑
在30岁上下欠银行30多万,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件轻松的事。对于首次置业的人来说,买房带来的最大的后顾之忧往往就在于巨大的还款压力以及由此对家庭和个人未来发展规划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在满心欢喜地乔迁新居之后一步步显示出威力来。
业主不但要谨慎地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能省则省,就连健身、再培训和旅游等方面的支出也要受到严格限制。很多业主都因此放弃了读研究生、职业进修等机会。而更严重的问题是,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流动性的行业,一个人要在一个企业干上3年已经很难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每月的按揭压力使跳槽成为一个充满风险的事。也有人因为要还贷款而变成了戏称的“惟利是图的人”,频频向高薪职位移动,反而失去了在一个企业深入发展的机会。在香港地产史上曾经出现过大面积的负资产状况,北京在网络泡沫破灭之后,也曾出现了大批还不上贷款的人。这个困惑几乎是无解的,但仍旧有一些开发商想出了缓解的办法。
一位地产老总认为:首次置业的人之所以会面临发展的困惑,不单是因为他们积累太少,也与中国社会按照年龄分配地位和机会有关系。他强调说,开发商可以通过两个方式来缓解这种情况,一是要提高项目本身的升值潜力,使业主在任何时候转让自己的房子都会获得相应的回报,为此,开发商不但要在项目本身上下足工夫,更要在定价上给业主留有余地。社区本身的设计、规划和施工方面也努力满足业主的需要,二是要在社区内为业主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虽然这样做也许不能满足所有业主的需求,但至少可以让大家能够有一个好的氛围互相勉励。
首次置业时遇到的问题当然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比如要不要与父母同住、要不要计划下一代、要不要努力买车、装修是一次到位还是循序渐进等等,这些“成长的新烦恼”恐怕只能当做“初级阶段”必须经过的历程,等度过了之后,再来回味和感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