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vs封闭小区
在上海近期大规模住宅兴建中,封闭式小区成为通用手法,发展商盯着自己小区的物业品质和社区形态,运用内向、封闭、隔断或跳跃式方式规划建造出与周边环境“老死不相往来”的房子。
于是,一个个住宅小区沦落为“城市孤岛”。你封闭、我封闭后,建筑也发生了一些怪事:一片簇新的江南民居被前几年打造的欧陆式高层合围;相邻不远,北美风情、新加坡“组屋”、地中海阳光风格建筑杂乱共生;居民到相距30米远马路坐车,需绕开前面的封闭式小区,走上好几百米路……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博士生导师蔡镇钰先生告诉记者,以为小区同外界隔离、区内建筑与建筑间隔断就私密、安全、高品质的想法是个误区,因为这种围合式建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由主路———支路———小巷———院内围合组成的城市序列感,破坏了城市原有的建筑形态,不符合人们对外部环境亲近要求。
作为封闭式孤岛小区的最新挑战,新鲜出炉的以自然街区分隔,强调街区文化的街区住宅,日益显示出其不凡的竞争力。深圳宝安地区的一著名大型新楼,取消了大门与站岗门卫,通过严格物业管理,社区内外居民和谐地共享社区商业、公共广场、配套会所、小区道路等。上海凤阳路的新建小区,在南京路已成型的商业文化和人文情怀构成的街区要素上,认真保护原有的街区道路骨架,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半公共、半私密的居住氛围,使住宅与环境文化相融合。浦东金桥的几个住宅,正在打造共同的街区商业、休闲场所、街区文化设施……上海住宅彻底告别“城市孤岛”或许需要一个漫长时间,但街区住宅的自然生活气息,将会吸引市民不断去缩短这个周期。
“半围合”开放社区
“半围合”式的社区规划是街区住宅特色。它一改小区封闭式管理模式,加强了社区内邻里空间和社区同外部空间的灵活互动:多条与马路相连的小区车行、人行主干道,与主干道相连的园内开放式小径以及相邻的社区风情街的营造,增加了人们随机交流的机会,也使整个社区既与周边环境紧密融合,又相对独立。“半围合”不等于住宅没有了私密性:建筑各自独立散布在小区里的每幢楼层的层高均不同,不仅丰富了城市的天际线,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不再对视,从根本上保证了居住者的私人空间不被干扰。采用一、二个门洞组成一幢住宅的“短板”设计,使整个小区的建筑外观没有“兵营式”的罗列,体现了灵动俊秀的建筑之美。另一方面,大幅度地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强社区安保措施,也是街区住宅强化社区安全性、私密性、封闭性上的一次“软着陆”。
-记者/刘因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