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近几年持续升温的北京房地产市场,近一时期火越烧越旺。但是,在开发商投资云集和土地供应大幅增加的热烈气氛中,我们须清醒地看到,市场需求正在出现微妙的变化。我们不得不说一声:地产市场须防“投资过度”。
北京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9月底,北京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73.3亿元,同比增长55.5%;新开工商品房1537.7万平方米,增长86.9%。与上述火热势头相对称的是土地供应的大幅增加。北京市房地产开发今年头三个季度完成开发土地面积同比增长两倍,购置土地面积增长2.3倍。这预示着今后一段时间商品房新开工规模可能继续扩大。
而与投资和土地供应火热相比,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的变化值得注意。北京市统计局的报告显示,今年头三个季度,北京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430.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408.5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8.7%和16.5%,增幅均比上月回落4.4个百分点。虽然增长了,但增幅回落了,且这个增长与同期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商品房面积、土地供应量的跳跃式增长放在一起,是很不相称的。其中令人感到一种隐忧。
当前万马奔腾的建设气象,不禁让人联想起1992年北京市刚刚对外开放房地产市场时的情景,仅两年时间,北京市就批租土地280余幅,总面积达14至15平方公里。这一数字相当于香港同期批租土地的26倍,新加坡24年批租土地总量的7倍。兴旺热烈的场景过后,是1995年至1996年,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大量开发出的房屋闲置,大片批租出的土地撂荒,巨额地产投资沉淀在盲目的开发项目中。
北京地产市场走过的曲折道路提醒人们,无论开发商对地产项目的投资还是政府掌握的土地批租,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厢情愿”势必受到市场的惩罚。
当前北京地产市场的开发热中,特别是申奥成功激发的新一轮地产投资热中,特别要汲取过去的教训,走一条理性开发之路。对此,地产开发商固然要避免头脑过热,掌握土地批租规模的政府部门尤要善于运用有关调控手段。在这方面,香港、新加坡成功调控土地市场的做法值得借鉴。
他们的做法是,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制订土地供应计划,控制市场投入量,避免供过于求,使土地价值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其次,由政府平整土地、铺设市政管线,把生地变成熟地,使土地迅速增值;再次,选择有利时机,招标拍卖土地,最大限度获取土地收益,实现城市规划。
这样做,利益是巨大的。香港通过政府抓土地开发,投入1亿港元就可获得5亿至10亿港元的回报,并且纠正了分散供应土地、一哄而起的弊病,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变得更加有效。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实现土地供应量的宏观调控,引导地产投资市场稳定发展,避免房地产泡沫出现,实为当务之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1月08日第五版)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