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爱明
中国内地大小2万多家房地产企业抢食数亿平方米的蛋糕,与香港前五家开发公司就占有80%的份额形成鲜明的反差。
预售门槛提高,中小开发商“大雨淋身”;规范住房贷款,中小开发商更是“釜底抽
薪”。
香港开发商北望神州,国际集团虎视眈眈。
内地房企腹被受敌,更有人放言会“成片倒下”。
业内人士呼吁:组建地产航母,提高竞争力,迎接更为严峻的挑战。
香港“巨无霸”
内地无论在规模和实力上都是“小弟弟”。据了解,全国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万科总资产大概在50亿左右,其全年的销售额也不过50亿元。金地虽然从资本市场圈到了8个亿,而总资产也不过19亿元左右。
根据《亚洲周刊》2000年亚洲地区最大公司排行榜显示,香港新鸿基地产的营业收入为33亿美元,仅2000年下半年的纯利就达53亿元。专事房地产开发的香港上市公司新世界物业发展公司的市值则高达千余亿港元,其物业更是遍及香港、广州、深圳、惠阳、北京、天津、沈阳、大连、上海、武汉、合肥等14个城市和地区。其主席郑裕彤个人资产则达211亿港元。从这一点上看,香港地产真是“巨无霸”。
那么,内地企业怎样才能成为“巨无霸”?
异地扩张
固守一地怎么也不会长大,很多企业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扩大本地市场份额的同时,已经开始了异域拓展。作风硬朗的大连万达,在成都一圈就是2000亩。目前,万达的对外扩张已经发展到北京、长春、成都、昆明,年底还要扩张到15个城市。王健林雄心勃勃地表示:公司(不是全集团)的销售额是30个亿,下一步计划确保50个亿,力争55个亿,用3年左右时间,成为房地产年销售额过百亿的企业……万达提出一个口号:“成为中国少数几个龙头企业之一”。
我们看到合生创展、万科、中海都加速了异地开发的步伐。然而企业的快速扩张急需资金,王石更是因此卖掉“金娃娃”万佳。证监会取消房企上市禁令后,金地、天鸿也加强了异地扩张的步伐,金地还表示要做地产蓝筹股。
企业购并
房地产是资金最密集的行业,理应会出现很多企业购并、资产重组,但事实上并不多见。可喜的是我们还是看到了沙河入主华源,旭飞入主厦海发。虽然看到了招商和华侨城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合作,但还是看不到有重组的迹象。但汽车、IT里这种经典的重组是屡见不鲜的,我们期待着“奔驰”和“戴姆斯勒”式的合并会在中国的地产业里出现。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国内的一些产业巨子也加入了房地产行业。如三九、新希望、红塔等。他们有着强大的资金和品牌优势(新希望就财大气粗,出手就是30亿),并且经历了市场的洗礼,在市场竞争中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势。尽管专业化是房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普遍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他们还是能够适应的。但是这些企业要尽快的利用自己的优势,向专业化迈进。相信若干年之后,这些企业里也会出现一些地产“航母”。
引进国际资本
万科董事长王石表示要引入一个具有雄厚实力的财团来完成自己的迅速扩张计划,他说3-5年之内,如果看到一家房地产企业异军突起的话,那么背后一定有国际力量的支持。WTO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国际资金涌入中国,他们需要在中国寻找代言人。
另据了解,也有很多国际资本在和百仕达接触。其总经理郭兆斌表示国际资本非常看好具有香港背景又很好进行了本土化的公司。
华润还曾经透露,其要联合万科、华远,组建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尽管王石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项目在合作,但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一贯喜欢不按规则出牌,最近他又和台湾大华建设及富邑通建设公司合作,注册富华通公司,准备筹集规模达10亿美金的资本。这将会比国内任何一家房地产企业的规模还要大。
谨防冒进
万科的土地储备已经达到900万平米,而王健林扬言土地储备要达到2000万平方米,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已经开始,这必然会加剧竞争。在肯定企业异地开发、扩大规模的同时,又有专家提醒企业谨防冒进,以免重蹈几年前深军北伐、折戟沉沙的覆辙。
规模扩大必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如果只是储备了土地,而没有储备足够的人才,资金流再不畅通,速长之举无异于自掘坟墓。
同样,并不是所有的购并都一定成功,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两家企业文化若难以融合就会形成“内耗”。华润想扩大地产业务,欲整合万科和华远,就派了万科优秀的天津分公司总经理郭均去改造华远,想让两家企业文化能尽快的融合,虽不失为一着妙棋子,但也招致了华远集团的不满。任志强和郭均的两股劲很难使到一块去,任志强日前甚至抛出底牌“不玩了”。看来,整合确实不易。
业内人士表示,5到10年之内,内地一定会像现在的香港一样,出现几个地产寡头,而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他们会是万科、华远、金地、天鸿、万达这些暂时领先者还是半路杀出的新希望、红塔等黑马,让我们拭目以待。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