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世博 > 上海世博倒计时一周年 > 正文
名人于丹有很多“头衔”。其中两个与上海世博会相关:上海世博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形象大使。
4月11日,她赴日本参加上海世博会的首场公众论坛——“爱城市,爱生活”世博青年论坛,并发表题为“用东方智慧建构人生价值”的主旨演讲。5月份,于丹又赶赴四川地震灾区慰问。
日前,刚从四川返京的于丹,下了飞机还没来得及回家,就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侃侃而谈她的“世博心得”。
记者:您不久前在东京参加了世博青年论坛,日本民众对世博会的热情如何?
于丹:我想从一个特别微观的小事说起。4月份,东京举办的世博青年论坛上,有一个仪式,就是要赠送两套上海世博会的票。一套赠送给了日本文化旅游部门的高级官员,这是一个官方仪式。另外一套,赠送给了一个非常普通的日本老太太。
老太太在上一届世博会上,前后进了场子200多次,每天上下午进去,走遍了所有馆。日本为此发给她一个“世博全勤奖”。我们寻找到这位老太太,把这套票发到她手里的时候,是她60岁生日的前一天。
老太太特别朴实,她上届去得次数多,因为是在日本爱知。主持人问,这回给您中国世博会的票,您还会来吗?她回答说:在你们没给我票之前,我在上海已经把我明年要住的房子订好了。她说,我没多少钱,订不了豪华的酒店,就订了一个很小很简陋的地方,到2010年世博会没开之前,我就去那住着,我还是会每天去看世博会的。
记者:作为世博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在您看来它是什么样的平台?
于丹: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他可能没有力量到南非、北美,到热带雨林、撒哈拉沙漠。但是人心,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就渴望走向世界。人,其实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一个人看世界越辽阔,他对自己内心的确认和发现就会越深刻。
世博会是一个什么平台?它其实不是一次简单的物质博览,它是给了这个地球村里的公民,通过一种简易方式,走向辽阔世界,和走向自我心灵的一种可能性。
记者:2008年中国经历了大悲大喜,2009年全球经济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您认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何意义?
于丹:2010年,中国要举行世博会了。在奥运的辉煌、地震的苦难之后,在金融危机的困惑之后,我也常常思索,举办世博的中国将给世人带来什么?
2008、2009这两年,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更快了。现在中国受金融危机冲击真的算小的,越走到世界上越有这种感觉。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为世界举办博览会,这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展示,它是一种融合、一种沟通,是在这个时候建立的新价值,给每个世界公民走向世界的一种简约的可能性;第二,这是中国的态度,它是中国的展示,中国的信心,中国的文明,在这种时候,以一种东方智慧,从容的态度,给世界一个微笑。在我看来,这就是世博的意义。
记者:您是世博会志愿者形象大使,对80后志愿者的形象和作用您如何评价?对世博会志愿者工作有什么期待?
于丹:2008年,中国被两件事情给彻底改变了——一件是至极苦难的地震,一件是辉煌至极的奥运。这两件事情,同时成就了同一个称谓,那就是“志愿者”。志愿这两个字,下面都是“心”字,是源自于心的想法。
在2008年,80后也好,90后也罢,正好是在这样一个民族氛围里面学习成长。我有一个信念,这个世界和人性都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从来不觉得80后、90后有什么问题。我相信,按照人类的发展规律,肯定是年轻的比老的要好。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代肯定会比一代更好。2008年的洗礼,是中国公民意识的洗礼。经过洗礼,不止“鸟巢一代”会变得很好,我觉得中国人在世博上的表现,是一定会更加出色。
记者:奥运会给中国提供了展示舞台,您认为即将召开的世博会将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契机?
于丹:我们的机遇实际上是无所不在的。世博提供了中国各个角度上的自我实现。包括从每一个中国人走出去,一直到整个国家的形象。我不做一个固定的期许,但是我相信,中国自己在成长呢,机遇多的时候,实现的可能性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