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效果图。2009年2月11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节能系统将使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在节能照明系统世界领先的西门子公司日前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签署框架合同,西门子将为“中国馆”提供一流的、全面整合的节能解决方案,力争将中国馆建设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地标”。中新社发 井韦 摄
2009年3月25日消息,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透露,中国馆目前已经封顶,今年年底建设将全部完成。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将永久地保存。中新社发 井韦 摄
新华网上海4月23日电 题: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跃出图画接受考验
新华社记者吴宇
遍布上海街头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海报,让无数人认识了中国馆——大红的外表,巍峨的斗拱,就像矗立于高天厚土间的一位巨人。作为东道主展馆,中国馆已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焦点展馆和象征之一。
经过16个月的紧张建设,近日,高达69米的中国馆已完成土建,进入内部机电设备安装和外立面施工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中国馆跃出图画,开始接受万众的审视和检验。
独特造型难度陡增
不同于上小下大或上下一般大的常规建筑,中国馆上大下小的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其底部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两个筒之间边长70米,而由其挑空托起的四方斗拱,顶层边长达140米,即屋顶宽度是底座宽度的2倍,1.96万平方米的屋顶,面积之大,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
年已七旬的何镜堂教授是中国馆设计团队主持人。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认为,这种造型庄严、大气、华丽,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特色和风格形象,蕴含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但施工难度也是挑战性的。
据介绍,中国馆共向地下钻孔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随着建筑长高,每一层的面积和承载越来越大,四根核心筒上“站”着的巨型塔吊也在不断长高。最终,四座塔吊的“臂展”覆盖了整个屋顶,并小心翼翼地将总计2.2万吨的钢结构吊装至中国馆各个位置。
工期无回旋余地施工潜力一挖再挖
今年9月底交付布展,年底全部竣工,这就是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中国馆的工期底线。总共24个月的施工期,没有回旋余地。而在常规情况下,建成类似建筑,最少需要三年时间。由于期望高、标准严、要求多,中国馆工程是在边修改、边设计、边出图、边施工的特殊状况下进行的,工作难度与紧张度可想而知。
马龙飞是中国馆总承包方上海建工集团的一线管理者,今年已58岁。他告诉记者,去年6、7、8三个月,正值中国馆四根核心筒浇筑关键期,全场近2000名建设者分班轮流,全天24小时扑在工地,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正值高温酷暑,“每个人都把汗水洒在了浇筑中国馆的水泥和钢花里。”11月,中国馆建设者又创造了单月吊装钢结构一万吨的罕见纪录。
中国馆工程项目副经理赵炯告诉记者一组数字: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规模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万立方米,制作吊装钢结构2.2万吨,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
凝聚中华儿女的心血和牵挂
中国馆的设计方由广州、上海和北京的三家知名机构联袂组成;工程总包之下,有全国各地的数十家分包商;数千人次头戴统一安全帽的建设者,更是来自天南海北……
在中国馆60多米高的屋顶,记者还遇到了一支特殊的建设队伍——“南京路上好八连”的60名官兵。他们利用4月中旬的一周,集中来世博会工地开展全天义务劳动,并为世博建设者提供理发、补鞋、缝纫、量血压等服务。
作为中国馆主体的国家馆,即高耸的斗拱部分,是世博会唯一接受社会各界定向捐赠的场馆。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介绍,自2007年9月捐赠办法公布后,海内外的电话和汇款单纷至沓来,最少的定向捐赠为起捐金额一元人民币,多的数十上百万元。无论多少,都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对中国馆的心血和牵挂。
中国馆将定义“中国红”
在中国馆项目部,记者看到临时板房上挂着两排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红板。据中国馆项目部经理姚建平介绍,这些都是全国相关企业的应征作品——中国馆的外衣。
继颇具争议的外观设计之后,如何为3.6万平方米的中国馆外墙“穿”上合适的“中国红”外衣,成为一道超出预想的难题。所谓“中国红”,以往只是一个概念,没有现成答案。这种红色的外衣,由什么材料制成最合适?其视觉效果注重白天还是夜晚?远观近赏是否都合适?能不能经受长期的雨淋日晒?一切都是未知数。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作为顾问,见证了“中国红”的筛选过程。他认为,这已不是一项专业工作,而是关乎中国馆形象和声誉的公众大事。
经过长达半年的反复比对和筛选,中国馆的“中国红”外衣终于“名花有主”。记者在一本刚刚出炉的设计图册上看到,如同北京故宫整体和谐的红色由多种红色构成一样,中国馆横梁、椽子、斜撑、柱子的“中国红”外衣,颜色既统一又有微妙的变化,而最终选用的铝板表面,并不光亮平滑,而是有一层类似“城墙”形状的纹理,这种纹理的深浅、宽度都不同,赋予铝板丰富的肌理和质感。
姚建平告诉记者,国内众多企业,无论是国有、民营还是外资,都积极投入到了“中国红”的艰苦寻觅之中,而且不讲条件,不考虑回报,而最终中选的企业还提出无偿赞助一部分铝板。“如果届时公众认可并满意这种颜色选择,那就是中国馆定义了‘中国红’。”姚建平说。
接待容量有上限运营难题巧破解
历届世博会的东道主国家馆,往往聚集着最多的人流。为进入展馆,观众经常需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队。为了应对大客流,东道主国家馆的面积和参观者容量,都会比其他国家馆大。比如,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德国馆,每天接待观众能力达到了2.6万人次;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日本馆,也达到了每天接待1.2万人次参观者的容量。
随着中国馆雄姿由图画成为现实以及上海世博会门票近期开始预售,亲身走进中国馆观看精彩展示,成为许多人的期待。
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向新华社记者表示,本届世博会200个左右的展馆和展位有望吸引全世界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参展规模和参观人数均极为庞大。组织者在中国馆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尽管中国国家馆的面积已是历届世博会之最,每天接待观众数也达到了创纪录的4万人次,但相对于园区内平均每天40万人次的参观量,还是意味着只有少数人能走进中国国家馆。
据上海世博局中国馆部筹备小组组长钱之广介绍,世博会的每一个展馆均有容量限制。根据历届世博会的经验,最大展馆的观众容量不会超过日均参观者总量的十分之一。他说,世博会组织者希望每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世博会主题的精彩演绎,都会得到参观者的欣赏,而不是仅仅一两个展馆特别得到青睐。
当然,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也在巧破容量难题,尽力帮助更多热切希望参观中国国家馆的观众实现愿望。组织者已经在考虑,在上海世博会闭幕以后,中国国家馆的所有展览能保留一段时间,继续向参观者开放。另外,世博会组织者正在积极筹备采用互联网和三维技术的“网上世博会”,届时,参观者在家中轻点鼠标,就能把中国国家馆里里外外看个真切。
“这多少可以弥补部分观众在世博会会期里不能走进中国馆的缺憾。”钱之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