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夏时报:世博会正在走出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30日 13:16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王 慧 北京报道

  从今年5月1日起,天安门广场西端人民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那块静止多半年之久的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牌,将重新启动,不同的是,奥运会的标志将被替换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志,而倒计时时间也将变更为“距离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365天”。

  尽管上海世博会的倒计时牌已经遍布上海市的机场、车站、地铁,但是,能够将倒计时牌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显然更加具有象征意义——上海世博会将真正的从上海走出来,“举国办世博会”也真正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在今年的两会期间,面对4000多名云集北京的全球媒体记者,“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的办博原则再次被重申。而上海世博会组委会联络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也在两会期间明确表示:“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正在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大型经贸和文化活动、综合和专业性展览会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上海世博会的推介工作,不断提高上海世博会的知晓度和知名度。”

  全国巡展

  据王锦珍介绍,从2007年8月5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0天开始,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就启动了上海世博会宣传周暨“走进世博会”大型巡回展览活动,先后在上海、南京、北京、重庆、广州等16个城市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宣传周活动。2008年10月中旬和下旬分别在香港、澳门和台湾举办了推广周活动。

  “北京奥运会后,全国宣传的重点转向上海世博会。我们将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大世博会的宣传和推介力度。”王锦珍表示,“2009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将继续在各省区市的配合下开展‘宣传周’等推介活动。在世博倒计时300天之际,组委会将于7月5日至15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走进世博会’大型巡展活动。”

  事实上,将世博会推广到全国不单单是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意愿,更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中央政府。2007年9月12日和2009年2月1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世博会筹办工作汇报。温家宝总理曾表达了“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办好世博会的意愿。在王锦珍看来,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各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的积极参与,“这既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符合中国各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记者了解,全国各省区市对参与上海世博会工作十分重视,都建立了筹备组织机构,研究制订并提交了主题陈述方案和参与方案。目前,大多数省区市已经启动展览展示工作,参展筹备工作已转入全面开展展示、论坛、活动、网上世博的新阶段。除此之外,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对参与上海世博会也非常积极,已确立了专门筹备机构。据悉,香港馆的主题是“无限空间”,其建造工程已进入招标阶段,工程即将动工;而澳门馆最终确立以“玉兔宫灯”为建筑设计方案,其主题是“澳门-文化交融,和谐体现”;台湾馆筹建工作也正在推进之中。

  营销海外

  “为世界办世博”,诚如上海世博局局长洪浩所言,所谓“世博会”,只有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才能名副其实。而具体到上海世博会,除了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这一吸引力之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是十分必要的。

  据王锦珍介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上海世博会的同时,向世界各国宣讲上海世博会的相关工作也随即启动。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先后成立了国际招展等领导小组,确保了各项筹办工作的顺利和有序推进。组委会各成员单位,依据筹办工作安排和时间节点,推进了国际招展等活动。同时,早在2008年10月中旬和下旬,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就在韩国、英国、德国、日本、西班牙、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开展了推介活动。

  不单如此,更高层面的推广机制也早已启动。据悉,由外交部、商务部、中国贸促会、中国政府总代表会同上海市成立了国际招展机制,积极推进国际招展工作。从2006年3月22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出参展邀请函,截至2009年2月18日,已有185个国家和46个国际组织共231个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为确保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主办方提出了7000万参观者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主办方也加大了对海外游客的宣传力度。

  据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专职副主任钟燕群介绍:“为了做好参观者的组织工作,我们会通过中国驻外的办事机构特别是华人、华侨社团、境内外代理商资源,来开展各种世博会票务营销和推广活动,以保证我们提出的7000万参观者目标的实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不再局限于上海,正波及全国、影响海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博览会。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