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世博 > 上海世博倒计时100天 > 正文
“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是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遵循的重要理念。已经开工建设的世博园区中,新技术、新创意、新能源、新材料被大量采用。整个世博会将通过一连串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蓝天白云,水清地绿”的良好生态环境,最终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世博园区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幅绿意盎然的怡人画卷。各种建筑、展馆凝结着世博会所展示的科技与文化成果,反映着世博会所思考和前瞻的理念。它们代表着21世纪的建筑新思潮——节能、环保、绿色、和谐,将为21世纪的人居提供示范。
从已经公布的一些方案中,我们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建筑,告诉大家:绿色建筑是怎样炼成的。
《一轴四馆篇》
中国馆:绿色地标
作为东道国的国家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世博会的主题,也考虑到环保问题。
在中国馆古典大气的外部造型下,隐藏着许多环保新技术。何镜堂院士表示:“我们在设计中国馆时极度重视环境与能源问题,有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策略体系,旨在以建筑表述‘环境宣言’。”
整个团队正力争将中国馆建设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地标”。
挑战:调节室温
应对:自遮阳体系,半室外玻璃廊
中国国家馆造型层叠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拔风;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
挑战:减排降耗
应对:节能照明系统,制冰技术
中国国家馆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在建筑表皮技术层面,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中国馆的制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用电负荷,建筑的节能系统将使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
挑战:节能环保
应对:通风性能,太阳能技术
中国馆不仅通风性能良好,还采用了许多太阳能技术。中国馆的顶部、外墙上会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
挑战:循环自洁
应对:雨水收集系统,人工湿地技术
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
世博轴:让阳光倾入地下
作为世博园区最大的景观轴线,世博轴是上海世博会在绿色建筑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除了在建筑造型及交通功能上的巨大突破,世博轴还蕴含了多项先进生态技术, 而不能将其视为单纯的交通枢纽。
挑战:绿色地下空间
应对:“阳光谷”和下沉式花园
地下空间给人的印象大多是昏暗与沉闷,然而世博轴的“阳光谷”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6个巨型圆锥状“阳光谷”分别分布在世博轴的入口及中部,它们的独特形态能够帮助阳光自然倾斜入地下,既利于提高空气质量,又能节省人工照明带来的能源消耗。
当然,光有阳光还不够,在世博会期间,“阳光谷”里还将迎来五彩缤纷的植物。通过精心的艺术打造,这里将呈现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下花园”,尽显生态环保的魅力。
挑战:调节室温
应对:江水源、地源热泵
除了生机盎然的“阳光谷”,世博轴还通过生态技术展现冬暖夏凉的宜人特点。设计巧妙利用这个巨大公共通道的下面桩基及底板铺设了700公里长的管道,形成地源热泵。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此如利用世博轴靠近黄浦江的优势,引入黄浦江水作冷热源,用全生态绿色节能技术营造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
挑战:循环自洁
应对:环状玻璃幕墙
与其它场馆的雨水收集概念相类似,每个“阳光谷”形似广口花瓶的环状玻璃幕墙,除了形成良好的透视效果,还可用于雨水收集。大量雨水被储存在地下室,经过层层过滤,不仅可以自用,还用于周围其他场馆的灌溉与清洁。
主题馆:科技新秀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将向世人展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作为世博会的永久性场馆,主题馆在节能降耗方面独具匠心。
“主题馆的设计方案既突出反映了上海城市肌理的特征、城市生活的记忆空间和上海令人陶醉的城市意象,还考虑了外墙与屋面的保温与隔热、屋面通风与采光等各项建筑要素”,有关专家曾表示:“建成后的主题馆,将是代表上海现代化城市面貌的经典建筑,成为一座绿色、节能、环保的场馆。”
挑战:节能发电
应对:太阳能屋面
主题馆屋面大面积铺设太阳能板,采用并网发电运行方式,将太阳能发电传回城市电网中。太阳能总发电量2.57兆瓦(1兆瓦等于1000千瓦),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平方米,年发电量可达250万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500吨。
挑战:调节室温
应对:生态绿墙
主题馆东西立面设置垂直生态绿化墙面,面积达5000平方米,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待建生态墙。夏季,可利用绿化隔热外墙阻隔辐射,并使外墙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降低传导;冬季,既不影响墙面得到太阳辐射热,同时可形成保温层,使风速降低,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
挑战:满足复杂的钢结构设计
应对:绿色钢材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设计融合了“里弄”、“老虎窗”等老上海建筑元素。为了既凸显建筑风格,又倡导绿色科技,环保、节能、可重复使用和绿色功能的钢材成为首选。
世博中心:充满智慧的绿色建筑
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会最重要的场馆之一,世博中心设计总负责人傅海聪说:“在世博中心的设计中,‘绿色、节能、环保’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宗旨。我们通过朴素而有效的技术手段,对能源、水消耗、室内空气质量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多方面进行控制,使世博中心成为一座充满智慧的绿色建筑。”
挑战:节水
应对:雨水收集系统
屋面的雨水将被收集起来用于道路冲洗和绿化灌溉,并通过绿地和渗水材料铺装的路面、广场、停车场等进行雨水蓄渗回灌,尽可能充分利用水资源。
挑战:节能
应对:自然采光、遮阳系统、低温送风系统、冰蓄
冷系统等
自然采光是最经济有效的节能方式,合理的设计使大部分功能空间获得了良好的自然采光。建筑外墙设有遮阳系统,在炎热的夏日,可以阻挡一部分直射的阳光,减少过多热量进入室内,既减少能耗,又创造了舒适的室内环境。此外,低温送风系统、冰蓄冷系统等设计,降低了空调的运行能量,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也达到了节能目的。
挑战:环保
应对:污染小的建筑材料、先进的幕墙系统
世博中心采用全钢结构,施工速度快、能耗小,施工作业对周边的污染小。建筑材料也相当讲究,选择使用新型环保的节能材料。建筑外墙采用玻璃结合铝板、陶板、石材等形式不同的组合幕墙,呼吸式玻璃幕墙系统(又称双层幕墙或热通道幕墙)和低辐射中空玻璃等新一代产品的运用,满足了人们在室内对充足阳光和清新空气的追求。
世博演艺中心:永不落幕的城市舞台
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24小时持续运营、360°多功能场馆、每年250场演出、音乐俱乐部、电影俱乐部、文化娱乐集聚区,2010年的世博演艺中心无疑将成为上海全新的时尚文化地标。
挑战:有限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应对:多功能、可变幻场馆
世博演艺中心主场馆在功能上达到了变换自如的境界。通过舞台的灵活设置、可伸缩可升降活动座椅的设计,配合相应的场馆技术手段,实现场地功能的转换。
而设置于屋顶桁架内的自动升降隔断和天桥系统等也为场馆规模的调整作出贡献。当隔断隐藏于场馆顶部时,这是一个容纳18000个座位的中心式多功能场馆;而活动隔断降下后,则可分别转换为12000座、8000座或5000座的不同规模的剧场。
挑战:建筑形态的生态节能
应对:飞碟状外观、周边绿坡
世博演艺中心的弧形外观不只是为了凸显这座文化新地标的时尚感,其中也蕴藏着精妙的环保构思。下层圆弧表面形成自遮阳体系,在高温季节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为玻璃屋顶的地下空间进行自然采光。
仔细瞧瞧,你还会发现在“飞碟”的外围有着养眼的“绿坡”,而非呆板的水泥。“绿坡”的作用不可小觑,事实上这是屋顶覆土技术的应用,它不仅使得世博演艺中心能完美融入周边的水绿景观,而且能为场馆外延地下空间保温隔热。
挑战:节能环保的多方面实现
应对:江水源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表皮节能等
江水源利用——世博演艺中心利用江水冬暖夏凉的特点,引入身旁的黄浦江水形成新型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
雨水收集系统——在场馆顶部设有雨水收集系统,能够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进行浇灌与道路清洁。
表皮节能——场馆表皮采用低耗能的环保材料,LED新型光源代替传统照明,使得建筑比传统模式耗能大大降低。
《外国展馆篇》
挪威馆:挪威木材与中国竹子的黏合
木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典型的材料,而在挪威的木构造技术里,有一种很先进的木胶合板技术,可以做成大尺度的建筑构件,且保留木材本身固有的亲切质感。
考虑了文化切入点、建构上的材料和结构特性,树木的概念渐渐形成于挪威馆的方案中。挪威馆以“挪威·大自然的赋予”为主题参展上海世博会,将由15棵巨大的“树”构成,让人深切体会到大自然赋予挪威的万种风情。
在挪威馆设计师莱因哈德与海伦的脑海中,完美的建筑应该和自然融合,在他们的设计中,挪威馆的4个展厅所阐释的4种挪威风景,每一个都在探索这种关系:在沿海景观的主题中是健康的能源,森林景观则是可持续材料使用,在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观里表现水文化,当然还包括极地景观。
针对上海世博会,他们想尝试一种奇妙的想法:通过将挪威的胶合层木和中国竹子黏合在一起结合成一种新的激动人心的产品。他们叫它“黏竹”,它成为模型树的原材料,并可在展后再利用。
波兰馆:材料的解决方案?
波兰馆以剪纸民间艺术为主题构造设计,充满视觉体验。建筑团队的三位主力设计师在设计之初便已达成共识:上海世博会波兰馆的设计不仅仅外表抓人眼球,还要讲求绿色环保。其中,建筑材料的选择成为一大重点。
这座将产生丰富视觉体验的建筑物外部应采用什么材料?相互交织的剪纸图案将由什么来组成?
对此,他们找到了满意的解决方案——木板。展馆的外表层受到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启发的独特设计,选用浸渍激光切割胶合板,安装在一块一块的胶合板建筑模块上。然后再在模块的表面装上玻璃、聚碳酸酯,以及防水或防紫外线辐射的材料,构成墙体。在展馆内部,还要安装半透明的PCV或高密度聚乙烯合成纸的材料薄膜,再安装展馆的外部材料。展馆外部、入口处的地面和展馆内部都覆盖着一层浸渍木地板(俗称强化地板,经热压、成型的地板)。
芬兰馆:绿色设计+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是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两者缺一不可。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却仅局限于对建筑物的设计和建筑成品各项指标的评定上。芬兰馆就将建筑绿色施工视为迈向节能建筑的第一步。
3D计算机模型将被用来辅助芬兰馆的整个建造过程。展馆的垂直承重结构由钢材制成。正面由窄体元件组成,将在现场进行组装。水平结构由木质框架元件组成,地板则由板块拼成。外部正面将使用富有现代气息的鳞状花纹纸塑复合板,这是一种工业再生产品。中庭墙壁以及二层的一些墙壁由织物覆盖,并可用透明织物覆盖中庭,楼梯和电梯为独立元件。全部建筑元件在进行制造的时候,就必须保证建筑建成后能被分解和再组装。
在芬兰馆建筑设计师郭泰睦看来,展馆的主要宗旨在于营造一种“美好生活”的愿景。美好生活的六大要素分别为自由、创造力、创新、社区精神、健康与自然。展馆作为一个舒适而激发灵感的微型城市,本身就要成为健康环境的典范。
西班牙馆:绿洲竹篮天然降温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建筑将富有浓郁的地中海畔“斗牛王国”的风格。其外观宛如一个流线形、不规则的“柳条编织的篮子”。
它的设计者为西班牙著名女建筑师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她认为,世博会主题有关“城市”和“可持续性”,“这其实是任何一个希望对改善人的生活有所帮助的建筑师所关心的话题”。所以,她在设计上也试图寻找一种能被所有人理解的方式和材料。
西班牙馆实体结构将以钢建筑材料为主,外墙将覆盖有西班牙风格的柳条编织品,并借助西班牙不同地区能工巧匠之手,展示瑰丽的民俗图案。建筑材料以环保材料为主,“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日后的拆卸,也可以让自然光可以随意的透过钢管和柳条射进室内”。
此外,从内部看来,西班牙馆也是一座地道的绿色建筑。在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大厅内,考虑到节能,展馆内部主要使用了竹子和半透明纸作为材料,顶部则使用太阳能板。设计方案也考虑到了上海台风、梅雨和高温等气候因素,“建筑非常牢固,而且场馆设计也考虑到了如何调节室内温度”。
日本馆:会呼吸的展馆
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参展主题为“心之和、技之和”。这是一座“会呼吸的展馆”,将与自然共呼吸,似乎延续和继承了爱知世博会的主题理念,并融入上海世博会主题,使两者完美结合。
日本馆设计方的信条始终包含着重要的一条——“我们一直在节能、节材、节水、可再生能源和保护环境等各方面探索更优化设计。”
展馆外部由可发电的超轻型薄膜包围,而展馆内将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环境控制技术的使用,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得到利用,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电池,实现了高效导光、发电,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在结构方面,由于日本馆采用了屋顶、外墙等结成一体的半圆形的轻型结构,使得施工上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其中一部分将展示节能技术、净水技术等尖端科技。
《城市最佳实践区篇》
沪上·生态家:零能耗
绿色亮点:充分融合了传统生态手法,集成应用了“节能减排、资源回用、环境宜居、智能高效”等四大领域的低成本适用技术和部分前瞻性技术,生动诠释了最佳实践的生态环保理念。
“沪上·生态家”的原型是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我国第一座生态示范楼,包括综合办公楼、多层公寓和独立住宅。该工程针对上海夏热冬冷高湿气候环境、高密度居住形态、能源资源短缺等地域气候、资源、人文背景和现有建筑“高能耗、高污染、低品质”等突出问题,在中国率先开展了生态建筑的创新实践,提出并诠释了生态建筑“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理念内涵。该建筑汲取了传统民居天井采光、自然通风、景观水体等生态手法,自主创新并集成应用了超低能耗围护系统,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再生能源,热湿独立空调、雨污水等资源回用,环境智能监控等多项关键技术,最终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工程。
加拿大卡尔格雷水中心:可持续的设计
绿色亮点:一座可持续的建筑,在设计和建造时始终贯彻了环保思想,每年可以减少10万加元的能源消耗和71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还可以减少72%的废水排放,建筑的垃圾转换回收率超过90%。
水中心所处地区是在原来工业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建筑达到了加拿大最严格的改造标准。这个85英亩的成功案例已成为这一地区的活动中心。这座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时候始终贯彻了环保思想,采用的科技手段有:建筑保温,减少能耗;可调节的窗户,帮助监控和保持室内空气质量;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用于绿化灌溉;中水回用系统,用于冲厕;屋顶辐射降温系统与地板下通风系统;使用可再生资源和可回收材料等。建筑的景观设计重点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绿色空间。例如停车场做成公园,并在周末对周边居民开放;植物的配置体现了地方特色和场地特点等。这些设计手法的运用彻底改变了原来工业区的面貌,成为了卡尔格雷市城市更新的重要亮点。
2010年,该案例将在世博园区内以新建的一座建筑来展示。新建筑在外观造型上与原案例类似,适当缩小尺度以适应展示场地的要求。
法国巴黎植物墙建筑:垂直花园
绿色亮点:创造性地使用植物作为构成建筑的“材料”,成功地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花园”。植物墙不仅为城市环境增添了勃勃生机,而且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减缓噪声污染,降低建筑物吸收的太阳辐射,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凯·布朗利博物馆,是一个采用创新的植物墙技术使城市增添自然生机和生物多样性的优秀案例。凯·布朗利博物馆的建筑师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让·努维尔。他与植物学家合作,采用其研发的无土植物研究成果,通过特殊的材料和工艺,创造性地使用植物作为构成建筑的“材料”,将150种共15000株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种植”在800平方米的墙面上,成功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花园”。
该案例将以植物墙建筑为参照原型,同时结合巴黎的另一个展馆案例“一江秀水、一方沃土,培育一番生活风采”进行策展。展厅将通过搭建大型实物模型形象地表现塞纳河的风貌。同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展馆将真实还原塞纳河沿岸的秀丽风光,呈现给参观者一个充满绿色的宜居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