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会 精彩演绎城市主题——吴建中在上图作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5日 18:16  世博网

  奥林匹克运动会与世界博览会是当今人类世界的两大盛事。无论举办哪一个盛会,举办国都必须拥有相当的国力。当2008北京奥运会完美落幕后,全世界又把目光从中国北京一路向南投向上海,期待着2010上海世博会的到来。如今,当2010上海世博会的脚步正离我们越来越近,让我们再次走入世博记忆长廊,深度挖掘世博的魅力与价值,共迎这一全人类的盛会。这是我们能否办好一届成功、精彩、令人难忘的世博会的始基。

  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

  2002年12月3日,我国首次成功获得世博会主办权。但事实上,中国与世博的结缘可以一直追溯到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当时,不仅有来自中国的商品参展并获了奖,更有中国人希生远渡重洋亲自参加,捎去了来自中国的惊喜。

  世博会诞生于1851年,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尽管2010年世博会将首次在中国举办,但是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1851年于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以前我们一直以为中国最早参与世博会的,是清末的改良主义政论家王韬,他在1867年参观了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但后来经过证实,在1851年首届世博会上,中国商人徐荣村提供的“荣记湖丝”不仅参展还获得了金奖,当时的奖牌和证书由其后代保存至今。这一史实的发现,在当年上海申博时引起过不小的轰动,因为它把中国参与世博会的时间起点整整向前推进了16年。

  那么,中国人有没有亲身参加这次世博会呢?一幅由英国画家塞鲁斯创作的油画为我们撩开了历史的面纱。这幅画不仅描绘了1851年伦敦世博会盛大的开幕情景,而且一位中国人士的身影赫然在目。这个中国人是谁,为什么会摆在这么突出的位置上呢?根据比较可靠的资料记载,这个中国人就在当时停泊在伦敦泰晤士河畔一艘叫“耆英号”的船上。他叫希生,人称希生广东老爷。这艘“耆英号”1846年12月从广州出发,途经南非的好望角,经由美国纽约辗转,最后于1848年3月抵达英国伦敦。当时,船上有很多中国的工艺品,每到一处就吸引了无数当地人士上船来参观。它不仅被英国报纸誉为“水上的博物馆”,还吸引了很多名人,包括英国女王、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前来参观。狄更斯更是对这艘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当时英国报纸的报道,在狄更斯看来,这是一艘迷人而发人深省的中国帆船,拥有让伦敦的丑陋消失不见的魔力。狄更斯这样说道:登船仅仅五六分钟,伦敦的瓦片、烟囱顶管、肮脏的房屋壁墙、散落在荒地的垃圾、狭窄的庭院和街道、湿地、壕沟、桅杆和浮萍便随梦而逝,剩下的只有中国印象。可见他对这艘中国船以及中国文化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后来,也由于在伦敦世博会上有中国展品的参展,希生就被邀请参加了首届伦敦世博会的盛大开幕仪式。1851年5月22日的《匹茨菲尔德太阳报》对油画所勾勒的场景之外的一个情节进行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它说:希生与其他的外国使节站在一起。当唱诗班唱起亨德尔的《弥塞亚》哈利路亚合唱曲时,希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走出外交使节的人群,来到女王面前非常优雅地向女王行了礼。希生到底是什么身份?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根据著名古代服饰专家高春明先生的分析,从画中希生的着装来看,极有可能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中国绅士。

  从1851年开始,中国基本上参加了每一届世博会。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中国早期的参展基本上都是由外国人来代办的。民国以后,中国参加世博会最大规模的一次是1915年。据说当时中国带去的展品有两千多吨。中国在这一届世博会上得奖1211项,我们现在有当时完整的获奖目录。现在我们在各地进行世博巡展时,不少展品当时都是通过这个目录上提供的线索收集来的。比如茅台酒、苏绣、鼻烟壶,还有常州的梳篦等等。

  解放以后我们首次参加的一届世博会,是1982年的诺克斯威尔世博会。尽管我们参展的一些艺术类的展品跟当届世博会主题“能源”不怎么协调,但毕竟还是让世人看到了正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的新气象,意义非凡。

  2002年12月3日,我国成功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要知道,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早在其代表作《盛世危言》当中,就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他如此写道,“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而我们的老市长汪道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在提到由上海申办世博会时做了这样的比喻:广交会是战术性的,管一年,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现在想来,这话说得多么精辟、深刻。

  世博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最能够体现世博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有三个关键词:进步、创新和交流。“进步”,是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是灵魂和动力;“交流”,则是在传播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的今日,世博会仍然值得人们亲临现场、亲自体验的关键。

  我们常常说,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那么,它为何不是一个商业性或者经济贸易型的博览会呢?要领会世博会的精髓,必须首先了解世博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博览会起源于早期的集市。18世纪前后英国和法国竞相举办大型的工业博览会,以展示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以法国为例,从1798年到1849年5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举办了11届大规模的工业博览会。而当英国的阿尔伯特亲王(女王的丈夫)了解到,光是1849年这一届巴黎博览会上就有4500家参展方时,他就下定决心要搞一届更大规模的、全球性的且能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博览会。

  阿尔伯特亲王做了两件事,一个是要建造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建筑,以满足现代博览会的需求。当时由园艺师帕克斯顿设计的用钢铁和玻璃组合而成的水晶宫中标了。他的设计恰好迎合了当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展馆的要求。第二,阿尔伯特亲王亲自设计了一个展会分类框架。毕竟,举办这么大规模的世博会必须要有秩序。大家知道,中世纪前后的历史观是以循环论为主导的,认为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而不是循序渐进、向前发展的。但随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通,以及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理性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进步”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主流价值观念。于是,“进步”也成为阿尔伯特亲王设计整个展会框架的核心思想。为此,他不仅将整个展会框架分为“原材料”、“机器”、“制造”、“艺术”四大板块,还请人专门根据这四个板块设计了一个分类表。后来,基本上每一届世博会都有一个分类体系,有一个分类表。而且,这套布展思想也历经不断革新,形成了一整套可以落实为各层级“园区”的布展思路。1867年法国巴黎世博会,第一次在展示形式上出现了参展国的国家馆,也首次将世博会展览从展馆延伸到外围的公园形成整个园区。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再次进行了空间上的拓展和功能上的变化,当时建设的产业、机械、农业、艺术四大主题馆正是如今世博会“主题馆”的雏形。从1876年费城世博会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馆、地区馆。到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把一个统一的主题贯穿于整个世博会,并首次由一些大型企业(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建设了各自的企业馆为止,“国家馆-主题馆-企业馆”这一现代世博会园区结构基本形成,意义深远,影响至今。

  那么,除了分类、园区结构,世博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到底是什么?如果需要用三个关键词来提炼,我想,是“进步”、“创新”和“交流”。

  首先,何谓“进步”?且不说150多年来世博会历经风雨寒暑,始终保持了以“进步”为主线的核心价值观。而且,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文化观念,一旦形成了以后,就会有人自觉地去维护它、发展它。比如,在1855年巴黎世博会上,当英国代表团看到巴黎世博会的展区当中一些展品被标注了价格,马上就提出抗议:世博会不是一个商业性的博览会,怎么能标注商品的价格呢?在以后的世博会上,就再也没出现过往展品上贴注价格标签的情况。世博会不是一个商业性的博览会,而是一个文化的、文明的博览会。

  何谓“创新”?我们过去常说,“一切始于世博会”,这是很有道理的。世博会要展示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当时最能突出表现人类文明进步的就是发明和发现。凡是与发明有关的一切展品都可以拿到世博会上来展示,所以首届世博会把原样大小的两台蒸汽机搬进了场馆。以后几届世博会把大机器、发电机、克虏伯大炮都搬进了世博会,让大家来亲身体验工业革命的成果。因为,在那个时候,最能够体验工业革命成果的就是庞大的机器。

  于是,可能有人会问,以前人们需要到世博会上来亲身体验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但现在传播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任何新的技术和理念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在全球得到传播。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来世博会呢?这就是我要讲的世博会的第三个价值观———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人类本性深处蕴藏着一种欢庆节日或者情绪共鸣的激情。这种激情需要被激发,而人不到现场是很难感受到这种激情的,所以人们还要到足球场去看足球,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要和大家一起感受这种激情。世博会就是要满足大家的愿望,提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平台。所以,交流是世博会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而展示、娱乐文化和论坛也成为世博会的三大要素。除了如今风靡全球的主题公园模式的灵感起源于世博会,现在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的国际性会议中心也源于世博会的创造。随着世博会的发展,论坛这一集聚全球智慧的形式,已成为世博会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世博会论坛也促进了世界各地城市国际会议中心的兴起。

  在世博会这个交流的舞台上,文化没有强弱、贫富、新旧、大小之分,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展示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科学发现和创新精神。从19世纪末开始,人们更是努力促使博览会从技术竞争的平台转向思想交流的平台,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全球、对未来的共同探讨上。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交流提供独一无二的方式,这就是世博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世博会的主题与主题演绎

  办博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主题演绎的过程。而主题演绎不仅仅跟世博园区的建设有关,也与园区外整个城市的文明环境和市民素质密切相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是一场秀,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次主题实践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

  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艺术创造离不开“主题”这个词。尽管世博会的办展也是从无主题到有主题的,但世博会从来都带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表达了各个时期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

  最初的世博会,其正式名称当中都会有两个词汇:工业(或劝业)和艺术。在当时的世博会上都有艺术馆,工业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焦点。那个时候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看一个国家是否卓越,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看工业,一个就是看艺术,两者相辅相成,一方卓越必然会影响到另一方。在中国最早的两届工业博览会(即南洋的劝业会和西湖的工业博览会)上,也都有美术馆。

  以后展示的重心开始向教育转移,并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大众教育就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末开始,世博会为促进教育的大众化和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主题是“文化与教育”。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文科馆专门展示了初级教育,显示出当时的主办方对教育的重视。

  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世博会展示的重心也开始向科技转移。美国为了突出自己在全球科技的领军地位,在1933年大胆尝试用一个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贯穿整个世博会。现在有很多人说,世博会的主题是1933年开始的,这个话只是说对了一半。其实,世博会在1933年以前就有主题了,只是“隐而不宣”或作为一种主旨思想渗透在每一届世博会的分类法当中。但1933年以前世博会的展示基本上像一本百科全书,只要有好的东西都可以拿到世博会上来展示,大家也纷纷按照这样的“百科全书”前来展示全球人类文明的进步。直到后来美国人发现这种面面俱到的展示方式,不利于突出办展所在时代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放弃了分类法,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展示主题———科学,请大家就据此来提供自己的展品。为此,还专门建设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科学馆,用科学来贯穿整个世博会的展示。当时美国的这种做法受到了一些批评,有人认为这样不伦不类,没有分类法怎么来展示。美国人说就是用“科学”,凡是跟科学有关的都可以拿过来,与科学没有关系的都不要拿过来。后来,大家才觉得这种方法倒是能突出展现人类某一领域的进步和成果。

  1933年以后历届世博会基本上没有放弃过科学的大旗,尽管二战以后人们也开始对科技进行反思。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把原子球置于园区的中央,突出了科技的主题。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以五个主题馆生动地表现了“宇航时代的人”的主题。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发展方式。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首次以环境为议题的国际会议,两年以后在美国的斯波坎举办了1974年的世博会,叫国际环境博览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的世博会。1982年举行了第一个以“能源问题”为主题的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发展课题———“可持续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在全球各国和各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的文件,就是《21世纪议程》。从那以后,每一届的世博会基本上都延续了“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如,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的主题“海洋,未来的财富”;2001年汉诺威世博会主题“人、自然、科技”;2005年爱知世博会主题“自然的睿智”。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将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全球城市发展。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世博会关注主题演绎工作,还是从1994年开始的。1994年国际展览局颁布了《1号决议》,要求每一届世博会第一号的特殊规章必须是主题演绎,即对主题的定义。从2000年以后的每一届世博会,它的第一号特殊规章就是主题演绎,或者是对主题的理解。国家在提交主题陈述的时候也必须严格符合主题要求。像我们这一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你符合了这个主题就可以来参展,不符合就不能来参展。这是第一号特殊规章给你确定的,所以主题演绎这个工作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如何进行主题演绎?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演绎有哪些特色?我们看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五个副主题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以及“城市和乡村的互动”。所以,要做好主题演绎首先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

  为此上海世博会强调要把办博的整个过程看作是一个主题演绎的过程。主题演绎不仅仅跟世博园区的建设有关,而且与园区外整个城市的文明环境和市民素质都密切相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是一场秀,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次主题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同时,上海世博会还强调,要把主题演绎贯穿于展示、论坛以及活动整个过程当中,比如,在展示中演绎历史建筑如何为现代生活服务,在论坛中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发展是什么模样。再比如,在文艺活动中突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要贯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也让每一个参展方通过自己独特的演绎和深化,来回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因此,上海世博会与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的时候,我们将要展示的不仅仅是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而是整个城市。让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为把这届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作出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贡献。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