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文涛,经济学硕士,现任中国建设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副总经理,分管固定收益处、债权资产投资处和投资交易处。
二十二年银行从业经验,先后从事银行信贷、基层行综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授信审批、理财资产管理业务。熟悉商业银行运作,长期在基层行工作,掌握现代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授信审批、资产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与管理经验。
文/央行观察 李朝霞
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即从生产要素等方面入手,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那么随着银行资产管理进入“大资管”时代,理财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新形势下必然也面临着转型。金融的使命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国家和人民积聚财富,银行借助于理财业务进入资管市场,其主要使命须严格遵循。银行由于具有网点优势、客户优势,因此理财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银行理财必须在监管制度下合规发展。
非合规无以健康,非稳行无以致远。近几年,银行理财规模快速增长,同时监管机构也对银行理财下达了一系列监管文件。随着理财市场竞争格局变动以及监管的趋严,银行资管业务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发展?如何在收益与风控,规模与合规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中国建设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副总经理童文涛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以下为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您对我国银行理财资管业务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判断的?
童文涛:银行理财资管业务到底需不需要发展,从国际上看,资管业务在国外发展是非常成熟的,总量非常大,比如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黑岩的资产管理规模目前已经超过5万亿美元;而我国银行资管规模最大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不到3万亿元人民币,按资产管理规模衡量,还无法进入全球前50名。而我国主要银行表内总资产规模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我认为中国银行资管业务虽然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包括我国的整个金融市场也还不够发达和成熟。对于银行资管如此大规模的理财资金在市场上自然会体现出资金逐利的本性,如果监管不到位,就会出现套利、就会出现杠杆,尤其在货币宽松的环境下,这些资金一定会去规避监管去加杠杆、去套利等。现在监管部门采取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对于银行资管业务的风险管控、合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及时的。
接下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将进入一个稳健规范、健康发展的过程,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实现子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应该是一个方向。
新浪财经:您对近期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是如何理解的?
童文涛:银行理财资管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不可否认,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甚至有一些“乱象”,尤其是一些速度、规模增长过快的机构,相应的投资和管理能力并没有跟上。庞大的资金无节制地在各资本要素市场上进行逐利,容易引起市场的波动,确需各监管部门协调监管,防控风险,确保金融安全。
此次加强银行理财资管的监管重点是“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我认为可以简单概括为:降杠杆、去通道、限非标、破刚兑、控规模、防错配。
降杠杆、去通道,这是整个资管行业必须解决的容易引起乱象的关键点,过高的杠杆,叠加着巨大的资本游戏;多层的嵌套,隐藏了底层资产的真实情况,这些都可能成为巨大的风险隐患,极易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金融风险,必须坚决整治。但适当的杠杆和通道,也是保持金融活力的养分。
限非标,破刚兑。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进行非标资产投资,理财产品刚性兑付是银行当初发展理财资产管理业务的现实、合理的选择,既发挥银行表内信贷的管理优势,又满足了广大投资人在对银行信任前提下的投资要求,是这些年银行理财业务迅猛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群众基础。尤其是非标资产投资是银行理财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体现,保持适当的非标资产投资规模和一定程度的刚性兑付也许是中国特色的银行理财资管业务的一条道路选择。
控规模,防错配。任何一家银行的资管规模都要与其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相匹配,而不能无限“扩表”,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银行的资管发展要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容量和成熟度相适应,不能为了单纯逐利而对市场造成冲击。负债与资产的期限错配,是银行经营的本质属性,源自于银行表内业务的表外理财,移植了这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并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了传承和发扬。在保持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的错配,包括非标资产配置的合理期限错配应该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强监管,防风险,保证金融安全,是当前规范资管业务发展的必然选择,引导好市场预期,保持市场的稳定也是现实的考量。
新浪财经:您觉得未来10年银行资管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童文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成功的探索,我认为,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也要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道路。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研究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要求、金融发展阶段、社会信用特征的新型资管业务模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银行资管业务模式及监管体系。现有模式的银行理财业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普惠金融特点,能满足广大投资人需求,如配置适当比例的非标资产、保持一定程度的期限错配和产品滚动发行、尽可能的保证刚性兑付等都有益于理财业务的平稳发展和经济的整体安全。
在现阶段,建行理财资管业务的发展就是要做到四点: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监管政策。加强监管的目的是保障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发展,作为国有大型银行,应在坚决执行监管政策的同时,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资管业务相关制度和办法。
第二,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资管业务是表内信贷业务的有益补充,要以各种形式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理财资金配置非标资产和债券类标准化资产都是资管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努力践行普惠金融职责。银行理财产品具有客户覆盖广、收益稳定、风险可控的特点,得到广大投资者的广泛认可,资管业务要继续坚守投资人利益至上的理念,为增加投资人财富和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切实管控和防范风险。一是加强资产穿透管理,强化底层资产风险状况的识别与控制;二是反对在风险管控不到位的情况进入高风险投资领域;三是加强流动性管理;四是加强业务合规性管控。
新浪财经:您认为2017年银行理财的关键词是什么?
童文涛:2017年银行理财的关键词是规范稳健。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征:
一方面,银行资管规模增长将放缓。一是被动收缩。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统计口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尤其是中小银行资管业务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监管环境日益趋严,银监会出台了系列文件规范银行资管业务,银行资管业务逐步向规范发展的方向回归本源,以往“野蛮”增长的局面将会受到全面管控。二是主动收缩。今年以来,银行资管业务产品端的价格不断升高,负债端成本越来越高,但是资产端的收益还没有上来,如果说去年存在“资产荒”,今年将面临着“资金荒”和“资产荒”的双重压力,尤其是好资产日益稀缺,负债与资产之间的收益差不断收窄,使银行资管业务以往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银行资管的自主管理能力要提升。一是要做好负债端的精细化管理,持续优化投资者结构,保持产品规模的稳定;根据投资者需求变化完善产品体系,能够快速地对投资者需求变化做出响应,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和提升产品管理优势;强化资产负债的期限管理能力,逐步提升流动性管理水平,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尤其要提升关键时点流动性风险的应对能力。
二是要不断提升资产管理业务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结合经济周期、风险偏好、期限结构等因素,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加强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实现抗风险、抗周期等多重目标,实现规模收益的协调发展,实现效益、质量“双提升”,在保持资产管理业务稳健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和效益又好又快地发展。
新浪财经:能否分享一下今年建行在大类资产配置上的思路。
童文涛:在今年大的经济金融环境和从严监管的背景下,建行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会更加稳健和审慎。今年仍然着重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进行大类资产配置。
一是在严格执行监管对非标资产比例限制的前提下,通过投资非标资产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围绕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推出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有序推进非标资产配置。
二是通过自主投资与委外投资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推进标准化资产的配置。在建立健全标准资产自主投资交易体系的基础上,做好信评,积极投资配置信用类债券,支持实体经济;优选短期限高票息品种,规避产能过剩行业及风险事件频发地域发行主体,逐步提高债券等标准化资产的自主投资交易规模。在加强委外投资合作机构管理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进委外投资业务发展,在符合各项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保持委外总体规模的基本稳定,切实做好基础资产的穿透管理,控制好委外投资比例、严格控制杠杆比例,强化委外机构的存续期管理。
新浪财经:您怎么看待银行资管和有场景的互联网金融之间的竞争?
童文涛:首先,互联网金融和银行理财,在监管上面可能要求是不一样的,银行理财产品购买的起点最少是5万元,如果配置的股权类资产的,起点可能要100万元,而互联网金融的起点比较低,1000元就可以买。其次,过去的两三年可能出现了一些互联网金融的乱象,比如跑路、信息不透明等。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它是一个投资理财的品种和特色,市场上有这个需求,同时互联网金融也为大众投资提供了便利性。
总体来讲,银行资管业务与互联网金融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投资者群体、投资范围和经营模式等方面均有差异。互联网金融拥有其独特的网络优势,而银行资管业务有其特殊的渠道优势,其中包括互联网渠道,在资产管理行业里,可能分别处于不同的细分类别,监管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宗旨都是一样的,都需要规范、稳健发展。
《资管会客厅》 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 特别策划
策划:王元平 骆珊珊
文字:李朝霞 肖莉 骆珊珊 武丽俊
设计、页面:谢颖 司徒穗彩 陈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