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中国“选择性反垄断”并无根据
反垄断将成为常态,不管是谁滥用垄断地位都将遭受惩罚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中国反垄断的深入,引起欧盟商会等一些外国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忧虑,认为这种反垄断是有选择性的,特别针对外国企业。对于这种声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和参加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外国企业领袖对话时表示,反垄断调查所涉及到的企业,外国企业只占到10%。
就在同时,9月9日,中国有关部门对吉林亚泰集团水泥销售有限公司、北方水泥有限公司、冀东水泥吉林有限公司三家实施价格垄断的水泥企业依法罚款共1.1439亿元,9月11日,有报道称中国政府对克莱斯勒(中国)公司、一汽大众实施价格垄断行为进行了惩罚。这表明中国政府并不会因为一些跨国机构或企业的误解而停止反垄断执法,并按照自己的节奏进一步推进。
自2013年年初以来,中国反垄断调查不断扩大,在电子领域和汽车领域,由于外企占有主导地位,成为反垄断调查的对象,包括彩电企业、日本汽车零部件厂商以及进口汽车企业,还包括外资占主导的奶粉领域。而在酒类(茅台、五粮液)、水泥、保险、黄金首饰等领域,则是国内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一些企业遭受了反垄断调查和惩罚。
从过去一年多的反垄断调查的战绩看,并没有对行业与企业性质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只要存在垄断行为就纳入反垄断调查和处罚。自2013年年初以来,中国反垄断已经开出了约29.4亿元的罚单,国内企业占绝对份额。在汽车领域,跨国公司占有市场绝大多数份额,在这个行业受到调查和处罚也就不意外,弱小的中国企业并没有垄断能力。
就在中国欧盟商会质疑中国反垄断案件的公正性时,欧洲汽车零部件生产商集体宣称,在华经营的跨国汽车制造商强迫它们签署的排他性协议违反了中国《反垄断法》,抬高了配件价格,从而揭露了这些跨国汽车制造商的垄断行为。
这100多家欧洲汽车零部件生产商透露,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只能销售给汽车制造商授权的4S店,而不能销售给独立的维修店,这导致4S店的销售价格一般是独立维修店的两倍以上,而在欧洲,两种销售渠道的价格差距不会超过20%。
在过去的十几年的重商氛围中,一些跨国公司享受超国民待遇,一些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的国内公司也往往利用这种地位践踏市场公正。与在政治领域反腐一样,中国执法者在经济领域进行全面的反垄断调查,就是为了重建一个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限制“公司权力”对市场、社会和消费者的侵害,因此,反垄断将成为市场的新常态,不管是谁,滥用垄断地位就将遭受惩罚。
当然,一些声音认为,为何不对石油、电力、通信等领域的央企进行反垄断调查。事实上,这些行业不属于市场垄断,而是行政垄断,垄断的原因不在于企业,而是相关政策,这需要通过改革来打破行政垄断,中国政府也正在推动在这些行政垄断领域内的改革,除了少数国计民生安全的行业,要让大部分行业实现市场化。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