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欧丁远:读懂独董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6日 10:32  解放日报

  独董,即独立董事,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无重要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并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的董事。

  独董制度最早诞生于美国,1940年美国颁布《投资公司法》,该法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该有不少于40%的独立人士。该制度目的在于引入外部监督,监管大股东及管理层。在美国,独立董事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中国现行的独董制度就在借鉴美国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独董”制度引入中国10多个年头,近期骤成风口浪尖。

  约见“独董”,是一次经历了种种不顺的采访过程,各种婉拒,多次碰壁,但独董现象正通过层层叠叠的“碎片”拼接出真实。

  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担任独董?

  有关资料显示,国内A股上市公司,7700多个独董职位中,来自各大高校的教授们占据了4502个职位,其中来自着名高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法学院的学者最受青睐。另有约3000个职位是由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担任。此外,独董职位中也出现了不少前任国家干部,2011年,就有300多位前任国家干部出任上市公司独董。

  这样的人员构成与美国市场有一定的差别。

  一位匿名的独董:“花瓶独董”说得一点都没错 独立董事不“独立”,听来很荒唐,但却是事实。

  “花瓶独董”是人们对“非独立”独董的一种嘲讽。他们走走过场,睁只眼闭只眼,附和大股东,甚至不会在股东大会上投下一张“反对票”……“花瓶董事”难“独立”,这是现实中的尴尬。

  “‘花瓶独董’说得一点都没错,现行制度下,要独立董事与管理层 ‘针锋相对’,是不切实际的。原因很简单,独董的任命本身就不合理,一般都是由大股东和管理层提名、任命的,谁会让‘拎不清’的人来当独董呢?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通常会采取私下沟通等做法。即便独立董事与管理层真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多数情况下,独董会选择离职,而不是在董事会决议时投下反对票。”林先生的表述中充满着无奈,“说到底,如果我提出的建议与管理层的意见相左,管理层是不会把我的话听进去的。”从2003年起便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独董的林先生,要求记者在报道中隐去他的真实身份。

  但现任TCL(微博)公司独立董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教授丁远,在2009年8月,TCL就投资阿根廷石油项目召开董事会表决时,坚持投出了反对票。他的理由是:“该项目完全偏离TCL集团的主营业务,具有很强的投机性。”

  虽然之后的股东大会表决还是通过,但丁远认为自己尽到了独董的职责,“独董投反对票,交易所就会要求上市公司公告理由,我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小股东,这里面风险很大。”对于独董在国内遭遇的尴尬,同时担任着加拿大和法国两家公司独立董事的丁远,有着自己的比较视角。客观来说,由于法律体系更健全等一系列因素,独董制度在北美的作用更大,这是由市场特点决定的。北美的上市公司大多没有控股股东,股权比较分散,而中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是常态。他强调,问题不是出在独董制度上,试想一下,要是没有独董制度的话,上市公司内部的暗箱操作会更加肆无忌惮。

  林先生建议:改进独董任命的方式,改由小股东提名,并由大股东回避的小股东会议任命。考虑到由流通股股东任命独立董事,操作会有一定的困难,林先生提议的操作方式是,找在二级市场上持有一家公司股票3-5年的非发起人股东来提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独董更“独立”。

  或许,“独董不独”只是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

  在一些“案例”中,我们能够发现,国内中小股东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和能力都在提高。

  在格力电器5月25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机构、散户等中小股东联手否决了大股东推荐的重要董事候选人。

  有评论认为,这一事件足够表明国内的上市公司治理正在走向“博弈时代”。

  “董事”到底“懂不懂事”?

  全世界最优秀的独董团队,也没能“阻止”安然事件的发生“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我只了解两三成。”匿名让林先生说出了不少心里话,“企业真正的‘内幕’,独立董事根本无从知晓。想要深入了解,会有重重阻碍。”独董主动或被动地“蒙在鼓里”,并不是特例。紫鑫药业在被举报以人参贸易为托,大肆注册空壳公司,隐瞒关联交易,进行自买自卖之后,公司独董仍坚持认为公司经营正常,不存在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重庆啤酒疫苗失败,涉嫌数据造假,七成市值蒸发,公司独董始终沉默。

  丁远指出,确实有独董不作为。不过对独董期望值过高,也是让独董身处争议中心的一大原因。上市公司一旦出现问题,公众和股民们就会认为,独董没有尽到职责。但实际情况是,即便可以称得上世界最优秀的独董团队,也没能“阻止”安然事件的发生。

  虽说在美国,独董把公司老总扫地出门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不能说,只有出现这样激烈的结果,独董才起到了作用。很多由于独董努力化解了的问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丁远一再强调,独董制度是好的,不能用极端的例子否定独董的作用。独董只是整个公司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营造全社会监管的大环境,应该完全由市场来监管,我们现阶段最最缺乏的是集体诉讼。集体诉讼的渠道打通后,小股东维权的成本会降低,硬币的另一面是,上市公司违法的成本变高。”举例来说,一只股票由于管理层严重失职而摘牌退市,小股东完全可以发起集体诉讼,向企业索赔,甚至将相关的“董监高”(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送进监狱。在丁远看来,类似绿大地这样严重违规违法的事件,需要严惩,杀鸡儆猴。

  独董“光拿钱不干活”?

  不!平均年薪约8万元,而且,有时还“只干活不拿钱”“我上一个周末的课,比当一年独董赚得多。”大家都能听出丁远的话外音。

  薪酬,也是独董话题中,最敏感的因素之一。

  有人甚至在独董身上,安上了“光拿钱不干活”的帽子。独董,难道真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旱涝保收的“金饭碗”?

  相关统计显示,2011年,国内上市公司的5500位独董,共从企业获得了45060万元的薪酬,平均年薪在8万元左右。独董的薪酬,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丰厚。

  刺眼是刺眼在民生银行独董王联章的薪酬,年薪126.5万元,大大超出了平均水平。资料显示,金融业和采掘业的独董,年薪基本都在30万元以上。这样的数字令大众记忆深刻,以至于还有236位独董“只干活没薪酬”容易被忽略。大部分企业独董的薪酬,并没有超出正常范围。

  林先生也坦言,大多数独董的薪酬是较低的,尤其与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来说更不值一提。虽然目前还鲜有独董被问责,但随着市场不断完善该来的总会来的。

  在与丁远的交谈中,记者感到,对他来说,这绝对是份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工作:“我在商学院上课,更多地接触实体经济,接触企业,对我教授的课程有帮助。我当时去古井贡酒公司当独董,也是因为古井贡酒的董事长是我的学生,他盛情邀我和他一起,把这家企业用更好的管理去提升,最后我们的合作很成功,我还把它写成了中欧上课的案例。”资料显示,丁远在2008年--2011年期间,担任古井贡酒独董。同一时期,古井贡酒的股价,从7元左右上升到100多元。

  丁远非常有成就感:“我是在为所有股东做事。”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