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BiMBA校友大讲堂:汤一介乐黛云谈北大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29日 14:30  北大国际官网
汤一介、乐黛云谈北大精神汤一介、乐黛云谈北大精神

  2011年12月13日,古朴典雅的北大朗润园致福轩教室座无虚席。伴随着柔和的音乐,两位未名湖畔的八旬老人走进现场,全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一位是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儒学大师汤一介先生,一位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乐黛云女士。他们为北大国际(BiMBA)带来了一场关于北大精神的人文学术盛宴。BiMBA校友部希望通过举办此次活动,为BiMBA学员们带来一场关于北大精神的人文主义教育,并借此鼓励大家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及个人财富增长的同时注重精神文化的提高。

  儒学大师汤一介老先生首先向大家推荐了《北大校长和中国文化》一书,希望通过此书,梳理北大发展历程,并与大家探讨北大精神和人文精神问题。汤老认为,北大历史中三位影响最深远的教授分别是严复校长、蔡元培校长和冯友兰校长。严复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将西方重要思想著作翻译成文,引进到中国,为中国思想发展变革奠定了基础。而蔡元培校长对北大的改革更是彻底的、影响深远的。受德国教育体制影响,蔡元培先生对京师大学堂的传统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根植于北京大学的土壤里。北京大学逐渐成为一个学术开放、思想自由的学术型研究机构。汤老先生讲到,“大学应该摆脱功利主义、不能受功利主义的支配,这样才使得人文精神得以生长”。面对时代更替,冯友兰先生曾说,1949年以前的北京大学是建立自我的过程,那么文革期间是失去自我的过程,文革后则是重拾自我的过程。所谓人文精神,可以借用冯友兰先生的四个境界理论得以诠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真正的人文精神不应止于自身修养的提高,更应该是天人合一,对全人类社会、自然界负责任。然而,纵观当今世界,功利理性占据上风、价值理性却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北大,也充满了功利主义的气息,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却在萎缩。汤老先生建议,应重新研修儒学理论,通过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乐黛云教授补充到,除了兼容并包,北大精神还包含其他层面。鲁迅先生曾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争,即使只有自己,也要抗战到底”。1927年,马寅初先生谈“北大之精神”时说道,“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立,勇往直前”。乐教授总结道,只有将两者与蔡元培思想相结合,才是北大精神的完整体现。回顾在北大度过的60余载,虽历经坎坷,乐教授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因为她选择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可以永远处于知识的前沿,也可收获桃李满天下的欣慰。而选择教授一生钟爱的文学,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而北大是乐教授与汤老先生相遇、相知、相守的地方,患难夫妻的感情令人动容。最后,乐教授用五个字概括自己的人生,也送给在座的同学们,望成为他们未来人生困顿时的指向标:“命、运、德、知、行”。虽然不能控制自己出生贵贱,却可以能动地掌握命运。要通过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将知识转化成智慧,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最后,杨壮老师讲到:两位老人的讲座实际上是在讲述他们自己的人生、执着的学术追求,而做学问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做人的过程。他们的人生是坦荡的、无私的、幸福的、是“诗所无法形容的一生”。

  两位八旬老人将自己的人生、学术娓娓道来,为校友和同学们上了一场生动的人文精神课。他们学贯中西、儒雅风趣、乐观执着,更是北大精神的完美体现。

  夕阳西下,两位老人的背景渐渐消失在人群中。而他们的精神却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引发年轻一辈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