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无论从媒体,还是从市场,都能看到洋品牌家电的“超低价格”:在深圳某超市,一款松下微波炉只卖398元,比格兰仕的微波炉还要便宜;在北京198元可买一台LG空调;一台LG微波炉售价只有199元······洋品牌家电创出了有史以来的最低价。
曾几何时,动辄上千元、上万元的洋品牌家电缘何从“价格天堂”跌入“价格盆地”呢?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就是“中国制造”带来的“中国力量”。深圳商报记者王荣汪波
“中国制造”打遍天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越来越多的产品打上“中国制造”的字样走向全球时,有人惊呼: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特别是中国家电以其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以及后发优势,给洋品牌带来巨大的市场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中国本土市场,而且来自全球市场。如格兰仕微波炉在占据国内市场的70%份额后,又抢占了全球市场的35%,逼得欧美跨国公司不得不加速其产业转移;打得日、韩的家电企业丢掉海外市场后,不得不移师中国市场,推出超低价格与格兰仕决一死战。
“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曾经是低档品,含金量不敌“日本制造”、“韩国制造”,但是这种情况如今已发生变化。从国内权威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松下、LG等洋品牌在中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被挤压到低端,其品牌的“含金量”正在大幅贬值。相反,国内名牌却大举抢占了中高端市场,如格兰仕推出的数码光波微波炉、长虹推出的精显背投彩电,都是业内公认的顶级产品。借助技术升级的契机,“中国制造”的品牌日益变得响亮起来,中国正在成为高附加值的复杂技术产品的制造中心。“中国制造”正在以崭新的形象凸现“中国力量”。
业内人士认为,一大批以格兰仕、长虹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全球市场上的导向产品。这意味着,今后只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才能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
“一切都是中国制造”
美国《财富》杂志以《一切都是中国制造》为题发表文章指出,10年前,中国还以出口玩具、纺织品等低廉产品为主,现在已成为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的可靠、稳定生产者。国际著名策略专家、麦肯锡驻日首席顾问大前研一在《中国冲击———怎样同强大的中国打交道》一文中指出,“从经济方面看,不必说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本已具备同世界各国平等交易的基础。现在中国已在数个领域占据了世界第一市场份额。比如,格兰仕是世界上微波炉生产、研发能力最强和生产成本最低的企业,长虹是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这类大企业还在相继出现。中国在今后10年里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将不容置疑。目前第二大和第三大贸易国德国和日本将很快被中国赶超。”
过去,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最容易犯的病就是“水土不服”,不识中国国情、行情、人情,放不下架子,狭窄的高端策略在中国市场很难奏效。于是,松下开始转身,打响洋品牌价格战的第一炮;默默无闻的“GOLDSTAR”开始变脸成为“LG”,放弃欧美市场,将中国庞大的市场作为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这些遭遇挫折的洋品牌在逐步克服“水土不服”的同时,开始精心策划所谓的“中国化”、“本土化”战略。首先从战略上将自己“包装”成是一个“中国企业”,而不是“中国的外企”;其次从战术上,实现所谓的“生产本土化、产品本土化、人才本土化、决策本土化”。
洋品牌遭遇“包抄”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首席咨询师施炜认为,在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中,洋品牌正在遭遇本土品牌的“包抄”:一、洋品牌纵然来中国建厂,但其管理模式决定了其管理成本不可能低于本土企业;二、国内流通渠道的分散、动态性决定了洋品牌一时半会不可能拥有本土企业驾驭渠道的能力;三、人的因素不可小觑。
施炜以国产手机在进口品牌的夹缝中所占的市场份额迅速攀升为例,说明本土企业营销队伍的庞大力量。施炜给本土家电企业支的招是:一、家电市场是全球化市场,同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成为跨国公司,展开全球竞争;二、中国本土市场已成为众多洋品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中国本土企业必须保持清醒,用足成本、渠道、速度优势,将洋品牌挤出组装环节,不给其获得喘息的机会。
|